暑假来临,游泳和戏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既可以避暑纳凉,又可以强身健体,且兼具娱乐性。但是,溺水同时也是夏季最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所以,树立严防溺水事故发生的意识,教育孩子掌握自救和施救的知识尤为重要。
关于溺水,普遍存在许多错误认知,尤其是以下几点:
1.多数人认为溺水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者大声呼救。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部副主任医师赵金川表示,事实上,溺水时口鼻呛水后根本无法正常发声,所以,父母要一刻不停地盯紧孩子。
2.很多人认为会游泳就不会溺水。事实上,野外情况复杂,身体疲劳、水草缠绕、风急浪大等因素都是造成溺水的原因,切不能自持游泳技术好就疏忽大意。
3.也有人认为戴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溺水。其实,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任何充气玩具都不能代替家长的看管。而且根据目前的研究明确证明救生衣具有预防伤害作用,建议在划船或进行任何水上运动时,参与者应穿戴符合当地法规要求的救生衣。
4.还有人认为会游泳就可以救人。但是,水中救援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不建议年龄小的学生在同伴落水时贸然施救。
那么,游泳中发生紧急情况应如何自救或施救呢?赵金川表示,水中发生险情最重要的是需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紧急情况的处置:
1.游泳中发生抽筋怎么办?如果发现有抽筋现象,应保持镇静,马上停止游泳,立即上岸休息,并对抽筋部位进行按摩;如果在深水中发生抽筋,且自己无力处理,而周围又无同伴时,应向岸边呼救。
2.溺水的正确做法。首先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屏住呼吸、放松全身,让身体自然上浮;同时尽量将头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并将身上的重物尽量甩掉,如书包、鞋子。其次,尽量抓住身边的任何漂浮物,如木板、树枝等,借助它们的浮力浮在水面,寻找机会抓住建筑物、大树等固定的物体。
3.同伴落水的施救方法。首先,大声呼救,向周围人求救,有条件的立刻拨打110报警。其次,就地取材,看周围有没有救生圈、竹竿、木板等工具,将其抛向落水同伴,让他攀扶,将其拖拽上岸,注意:“未接受规范水上救援训练的人”应该尝试从一个安全的位置救援,拖拽时要伏地降低重心,避免被拉入水中。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污物,让溺水者仰头,抬起下巴打开气道,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溺水者呼吸、心跳微弱或者都已停止,对非专业救援人员,建议立刻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对于有救援能力的人员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不要轻易放弃抢救,特别是低体温情况下,应抢救更长时间,直至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最后,总结一下游泳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照、相互关心,而不应该相互嬉水或捉弄对方。一起去游泳,如果有人提前上岸,要告诉同伴。
2.特别强调初学者不要到野外去游泳。
3.要注意休息,不要长距离游泳,不要远离伙伴。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要告诉同伴并上岸休息,在岸上观看同伴游泳,留心他们的安全。
4.中小学生不游潜泳,更不能相互攀比潜水的时间谁更长,潜水的距离谁更远,这样做很容易发生危险。(丛珊)
赵金川,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部副主任医师,从事急诊临床工作10余年,曾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急诊急救,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重庆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重症学组委员、秘书,重庆市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重庆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秘书、重庆市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中心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