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华师中旭“少年科学院”成立

塔吉克族的“鹰笛”是如何制作的?武隆仙女山地质地貌是如何演变的?国宝饲养员有什么体验?10月12日,重庆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举行暑假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会,学校一至八年级的10余名学生代表现场展示自己假期的收获。

揭牌仪式。

为与会专家颁发了“少年科学院导师”聘书。

答辩会当天,华师中旭学校“少年科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校校长陈珍国为与会专家颁发了“少年科学院导师”聘书。

据悉,“中旭少年科学院”下设数学、生物、地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研究所及校外科技活动基地,旨在集专家之智、汇社会之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科学院成立后将采取学长制培养模式,定期举办“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组织成员走进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各大科普场馆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参加野外科学考察实践活动。同时,开设如“伯克利大学人工智能课程”“未来城市实验课程”等科技特色课程。

两江新区华师中旭学校校长陈珍国讲话。

“‘少年科学院’是学校在科创教育方面的一次探索。希望在校外专家、杰出专业人士和学校老师的共同指导下,让更多青少年能够实现科技梦想,扮靓华师中旭创新型未来学校的新名片!”校长陈珍国说。

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田晓娟介绍道,暑假期间,同学们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自主探究、实地考察等方式,针对某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本次答辩会共围绕8个项目展开,12组同学参加。

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答辩。

从各民族的民俗民风,到古建筑、传统服饰,从地质研究到彩票经济学,从中国服饰到西方服饰的演变,同学们研究的领域,涵盖人文、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个学科,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寻访了专家,经历了一次难得的成长之旅。

“中国古代的建筑跟现代的建筑相比,好处和坏处是什么?”答辩会上,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桥梁工程专家邓文中向一名对中国古建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女生提问。女生就自己了解的知识侃侃而谈:“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以木材为主的,不像我们现在的建筑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的,尘土飞扬会污染环境,但古代的建筑比较容易毁坏,木材易燃烧,如果遇到失火,建筑就毁于一旦了……”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桥梁工程专家邓文中点评总结。

答辩结束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地提问,邓文中一一解答。他叮嘱同学们,遇到困难不要放弃,经历困难对未来人生的成长会有帮助。“让同学们去研究一个问题,可以同时启发他们养成问问题、找答案的习惯,这样他每件事情都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会做得更好。这样的方式很好,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应该多推广。”邓文中对学校采取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给予了肯定。

一直以来,华师中旭以“向未来”为核心理念,以人文科创为办学特色,在科创教育方面,学校一直在做加法。依托“加州大学伯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未来飞行实验室”“未来城市实验室”“未来汽车实验室”“BIT实验室”“未来田园实验室”等学习与实践空间,开发了A-STEM系列丛书。四年间学校师生在全球发明大会等科创类比赛中获奖近1000人次。先后获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试点单位”“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等多项集体荣誉。

陈珍国表示,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美好心灵、强健体魄的未来杰出人才是学校的育人目标,而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创新力的有效途径,“中旭少年科学院”建立后,将通过定期举办各类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他鼓励同学们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从真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研究方式,在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编辑:蒋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