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走巫山之畔 上活思政大课

  这几年,巫山中学老师付单和她青春激扬的学生们,一直在寻找德育的新可能——他们从教室一隅走向广袤乡土,一路走一路学,开启了“行走的思政课”。

  访耄耋老兵、走下庄天路,厚植红色信仰、学习楷模精神;旁听人代会议,理解中国民主;寻访历史非遗,坚定文化自信;下三峡长江、上大山荒野,做水质监测、采红叶标本、调查生物多样性;进大街、行小巷,走田坎、访企业,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

  如今,他们的尝试已成为巫山中学共同的实践,在学校党委支持下,100多位党员教师、思政老师参与其中,一届届学生带着有趣有料的问题,加入到“走读”中。师生们用脚丈量家乡、用心感应时代,行走了几万里,大思政课更有内涵、更富魅力。

  源于师生调研盲道占道情况

  走出校园课堂:带着问题和方案,去看去听去探求

  “孩子缺乏自控、家长无力管束,留守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视频,无心向学……我们做了关于青少年手机依赖度调查,今天在此向大家报告。”每周六下午,巫山中学广东楼报告厅就人头攒动起来——同学们的暑假实践成果将依次公开汇报。

  提交研究方案,经老师们集体论证后,在暑假期间由指导老师带队开展集中实践调研,最后将调查思考论证成果形成报告,再通过学校平台向同学展示。这是巫山中学“大思政”社会实践课的基本流程。

  巫山中学是一所市级重点高中,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今年,学校30多个项目式社会实践小组,共完成22项暑假实践课题成果。这些成果中,有关于青少年手机依赖、老人智能手机使用的,有关于农村特色文化生活的,还有关于县城公交路线优化的,课题方向多元、内容接地气。

  “我们的思政大课不仅在暑假走向校外、走出课堂,平时也是。”巫山中学党委副书记沈伟说,为引导青少年在关键成长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16年起,学校开始思政课“走读”试点探索,以主题化、项目式推动思政课走向校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去听、去探求,在实践中读懂乡土中国、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

  当时,参加工作近6年的校团委负责人付单,在自己任班主任的2019届10班着手尝试。围绕其所承担的高中政治课程,她结合德育活动,设计精品思政课,将课堂搬到了校外,创造性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

  “高中孩子都是‘00后’,智能化时代信息获取便捷,理论说教、坐而论道很难引起共鸣,怎样把道理讲到学生心里去,很有挑战性。”付单说,其实“00后”们很喜欢思政课,但他们更喜欢接地气、有探讨性的思政课。对此,自己在行课中增加了案例故事,设计了更多研究型题目。

  对理论的信服,源于真实的力量,更源于直观的实践。为让课程更富感染力,付单将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针对课堂上学生提起的残疾人出行不便的情况,她启发大家带着问题去身边寻找答案,在班级开展了“巫山盲道占道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主题活动。

  2016年末至2017年初的四个多月里,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行走于巫山县城的大街小巷,拍照、测绘、访谈等,最终形成一份2万余字的调研报告,递交给县相关部门后,有效推动了相关整改。看到大家的努力得到有效反馈,学生们都很兴奋,对思政课也更加期待。

  以主题化、项目式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需要改变很多。为此,付单调研了当地多个乡镇村庄,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设计精品实践方案让内容更“有料有趣”,并根据课程节点需要,对接学校和县有关部门,争取各方支持。

  2019年,付单成为学校德育主任,在校党委大力支持下,她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行走的思政课”在全校推广。学校紧扣教育改革,深挖各学科思政元素,将全校党员、思政老师等吸纳到德育活动策划指导中,推动大思政实践,让思政课知识性、价值性、思想性更浓。

  研学下庄、旁听人代会、调研脆李产业

  实践打开视野:主动融入时代脉搏,看见拔节生长每一步

  “路修好了,村民富起来了,要感谢党和政府,才有如今的下庄。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为乡村振兴和祖国建设贡献力量。”7月18日,巫山中学2026届创新班来到下庄开展暑期研学。现场,时代楷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当天,这些“准”高中学生实地感受了下庄的“绝壁天路”,参观了下庄人事迹陈列馆,观看纪录片《下庄人》等。一双双穿破的草鞋、一根根开山凿壁的绳索,让大家对下庄精神有了切身感受,纷纷表示将始终追寻时代精神,做不甘落后、不等不靠的新时代奋斗者。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巫山中学上活“行走的思政课”。2021年以来,该校深挖县域内多维度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充分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身边历史、身边巨变,让学生的兴致更高、趣味更浓、体会更深。

  脐橙长势怎样?村里有哪些集体经济?巫山脆李产销的短板是什么?在水稻、脆李、脐橙等作物生长关键期,师生们走进庙宇镇开展水稻收割体验,深入曲尺乡调研脆李、柑橘产业,大家走村入户,听群众讲产业、话发展、说治理、谈乡风。

  2022年9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巫山中学充分利用“近在咫尺”的乡村资源,深入挖掘、系统梳理,逐渐形成了“福田茶香”“曲尺花果”等四项劳动实践选修课,引导学生崇尚劳动、走进自然。

  学校推出8项“巫山地标美食选修课”,链接文化涵养、提升劳动素养,让学生知家乡、懂家乡、爱家乡,自信讲好家乡故事、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巫山烤鱼是声名远扬的市级非遗,学校就组织师生们到传承人的工作坊现场体验。

  学科知识和学科融合,旨在让价值观落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悟道明理。沈伟介绍,为强化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优势,学校连续6年组织学生旁听县人代会。学生们带着理论积累、生活实践,步入两会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并就报告中最关注的工作,撰写感悟及建议。

  今年初参加旁听巫山县人代会的学生邓可表示:“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认识,看社会问题有更多的思考。”

  7年多来,巫山中学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时代脉搏,形成了“以思政为魂、实践为骨、学科为肉、本土资源为血”的思政课品牌,将生活中的风景变成“看得见的成长”,着力培养具有“红叶品格”的学生。目前,师生们“走读”超过100次,近5000名青年学生参与“行走的思政课”,累计行程远超1万里。

  全校100多名老师伴行“走读”

  启智立德铸魂:内化思政“大书本”,浸润学生“心窝窝”

  “在长江之上、巫峡之间上思政课,如果这堂课有颜色,那一定是青翠的绿。”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前夕,巫山中学主动对接县生态环境监测站,参与在长江巫山段提取水质样本。在水质取样船上,师生们进行了“行走的思政课”活动,高二3班学生余杜烜至今印象深刻。

  当天,同学们跟随工作人员一起登上生态环境监测船,来到长江红石梁断面,参与水质监测取样,现场听取工作人员讲解水环境和长江生态保护重要意义。生态教育融进思政、地理、生物等学科,把生态文明理念灌输到青少年心中,这样上课,学生们更投入、更有感。

  现在,巫山中学已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学科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深挖本土资源,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信仰价值引导,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等培养。目前,全校有100多名党员教师、思政老师等参与其中,成为行走思政课的指导员和“伴读”。

  在老师们带领下,学生们拜访抗美援朝老兵,让历史更生动、更立体;围绕文化自信主题,师生们一起到巫山大溪、龙骨坡等地研学,登神女峰感悟诗词文化;围绕两山理论主题,丁姝彤等同学赴五里坡自然保护区采集真菌标本,相关数据被西南大学学报引用,荣获全市生物多样性探究活动特等奖;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大家探访了11个乡镇的农业产业……

  “思政教育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要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探索新渠道新路径。”巫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巫山中学党委书记刘昌坤说,巫山中学坚持党建引领,落实全面育人,牢牢把握住正确政治方向。围绕思政启智立德铸魂,通过“走读”思政实践,将大思政的“书本本”,演绎到生活场景中,内化到学生的“心窝窝”。

  以思政大课全面育人,巫山中学涌现出大量优秀学生,近年来,先后有学生荣获全国最美中学生、市优秀志愿者等,以及全国和市级科技创新研究等大赛奖项,在高考中实现“低进高出”。当前,学校的实践还在向纵深推进,着力丰富延伸品牌系列活动。

  如今,“行走的思政课”已成为巫山县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受到全县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配合。不久前,巫山中学的这一做法,被写入县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今年以来,当地部分中小学也开始推广“行走的思政课”,市内部分学校和市外的绵阳中学等也开始效仿,思政“走读”正逐渐走出巫山、走出重庆。

编辑:李海岚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