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助力“新农人”闯过“新秀墙”——重庆首个“新农人”互助会运行观察

  由新农人带动发展的花椒产业喜获丰收。(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个年轻的组织——从去年9月21日成立至今,不过400余天。

  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会员有4000多个,并且还在迅速壮大。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成千上万怀揣理想、勇于创新的人才,以“新农人”的身份逐梦乡村振兴。但是,除了热情,影响他们扎根乡村的变量还有很多,如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贷款融资、渠道建设等,甚至社会认可度也是其需要迈过的关卡。

  去年9月,全市首个“新农人”互助会在丰都成立,其目的在于帮助“新农人”提高抗风险能力、构建发展利益共同体。

  一年多过去,其作用发挥如何?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新农人”普遍遭遇“新秀墙”

  怀揣着家里支持的数十万元资金,“95后”敖侨港在创业时却是困难重重。

  那是2018年,刚从高职毕业的敖侨港,向家里提出想在丰都种植花椒。

  他的理由很充分:国家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他们一家是从丰都迁到江津的三峡移民,到江津后一直从事花椒种植,技术上也没有问题,“我觉得是条创业之路”。

  21岁的他说服了父母,在丰都树人镇注册成立鑫茂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889亩地种植花椒。

  但他天算地算,仍算漏了两个因素:一是没有算到市场的低迷,敖侨港是按照行情好的时候进行的评估,那时候每斤鲜花椒价格为4—5元,算下来的确有一些利润,但后来鲜花椒的单价一路走低至2元出头,种出来就是亏本。二是尽管在丰都种植花椒,不会像在“椒乡”江津那样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但种出来的花椒没人收,还是成了“烫手的山芋”。

  敖侨港的遭遇,丰都县虎威镇“新农人”皮国林感同身受。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皮国林做了多年的家具生意受到影响,他把心一横,决定返乡创业,并选择了种植香葱。

  “香葱是个小众产业,当时只是觉得香葱一年可收3季,能够均摊风险,就一头扎进来了,没想到虎威镇的土壤、气候都不太适合,很快就赔了本。”回想3年前,皮国林有些动情,“很多‘新农人’是凭借一腔热情和情怀做事,但以‘70后’‘80后’‘90后’为主的‘新农人’群体,其实对农业并不熟悉,很容易‘打倒’。”

  在体育比赛中,初登职业赛场的新秀往往在开始时表现神勇,但是通常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状态全无,就像眼前有一堵看不见的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这堵“墙”被称作“新秀墙”。“新农人”作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凭着一腔热血去农村广阔天地打拼,同样也面临着遭遇“新秀墙”的情况,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其需要闯过的“新秀墙”。

  “突然觉得多了好多帮手”

  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归根结底还是经验和资源缺乏,势单力薄,信息也不对称。在此背景下,“新农人”互助会应运而生,其核心就在“互助”二字上,实现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长带短、抱团发展。

  如何抱团?以行业、地域划分——在“新农人”互助会里,设置肉牛、生猪、花椒等10个产业互助分会及30个乡镇(街道)互助会,实现信息的互通有无,上下游产业的相互协调,跨行业跨界的合作。

  如何扶持?以“新农人”互助会为重要载体,围绕规模奖补、金融支持和保障服务3个方面,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链条细化22项政策清单,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新农人”项目。同时,开发“新农人贷”“肉牛养殖贷”等信贷产品,实行全额贴息,切实解决“新农人”发展缺足值抵押物、贷款隐形门槛过高等问题。

  政策驱动,同行帮衬,解了“新农人”的燃眉之急。

  “他们得知我存在销售困难后,给我支了两招:一是把鲜花椒烘干,提高附加值;二是找来了山东滕州专门做干货批发的老板,今年我的花椒全卖给了他。”敖侨港笑着说,自加入“新农人”互助会花椒分会后,他就被拉进了一个100多人的微信群,“里面全是花椒种植户,突然觉得多了好多帮手。”

  皮国林也是如此,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他放弃了虎威镇的基地,转战海拔1200米、地势平坦的丰都武平镇,香葱产业基地扩大到2200亩,还带动了全县312个村加入,共同组建共富农场,产业迅速壮大。

  今年,丰都以“新农人”互助会为主体,为“新农人”统购饲草饲料882万斤、架子牛1000余头,统销花椒10万余斤、青脆李8.5万斤,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6.5万亩,帮助其节本增效。

  “观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

  “新农人”稳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更有依靠。

  这在丰都县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上得到验证:截至目前,该县共培育“新农人”4053人,联结农户4.41万户12.71万人,培育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头雁新农人”438人。

  在“新农人”的带动下,今年以来,该县新增标准化管护托管失管特色经济作物3532亩、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能2.8万吨。新发展肉牛家庭农场24家、新增肉牛存栏1400余头,盘活撂荒地3000余亩,规模化种植粮油、蔬菜12115亩,新发展电商63家。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群体。”丰都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向凤群认为,西南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一般市场主体难以适应,而“新农人”介于大资本与小农户之间,既能破解龙头企业“看不上眼”“扎不下根”等问题,又可破解小农户生产经营“小散弱”、对接不了大市场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培育‘新农人’。到2027年,全县‘新农人’规模力争达到1万人,并形成‘新农人+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让‘新农人’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联农带农作用凸显。”

  如何培育?除政策扶持和抱团互助外,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也提上了日程。“新农人”互助会会长侯俊观察已经入会的4000多名会员后发现,许多“新农人”只有产品思维,缺乏市场思维,“突出表现就是只关注自己种什么养什么,而不关注市场需要什么,用户需要什么。”

  因此,他将培训计划分为两个阶段:近期,以技术培训为主,包括田间技术、电商直播技巧等;远期,以观念培训为主,包括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如何运作市场、构建圈层和渠道等。

  “总而言之,观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