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22川观文学奖颁奖,3位重庆作家上榜
2023年12月10日 11:49 来源: 重庆日报

  大雪天易冷,岁寒有清欢。12月9日下午,2022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亮相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来自全国的近百位作家、评论家、资深媒体人等共同见证小说奖(不含长篇小说)、非虚构奖、散文奖、诗歌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以及特别荣誉奖的26位得主领受荣誉。

  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本次评奖重庆作家表现不俗:李元胜和王杰平获散文奖,作品分别为《巴朗山的花与蝶》和《成都生活》,李海洲凭中篇小说《高手寂寞》获小说奖。有意思的是,3位皆以写诗享誉已久,此次所获却都非诗歌奖,以诗人之浪漫再著锦绣文章,书写出各自艺术人生的多元可能。

散文奖得主领奖。主办方供图

小说奖得主领奖。主办方供图

  1991年首创,见证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变迁

  岁月流转,文学流芳。川观文学奖源于1991年设立的四川日报文学奖。从1991年到2002年,连续12届评选见证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变迁,华君武、王蒙、周克芹、阿来、余光中等先后获奖。2022年8月评奖重启,并在2023年2月,于赤水河畔举办了2021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群贤毕至,轰动文坛。

  2022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由四川日报社主办,成都市文联协办,金牛区文联等承办,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中心等执行。到场见证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媒体嘉宾包括:李敬泽、吉狄马加、阿来、叶延滨、李舫、徐则臣、陈东捷、宗仁发、师力斌、邹瑾、侯志明、李明泉、罗伟章、康伟、缪克构、邹辉、李晓东、娜夜、熊焱、卢一萍、杜阳林、鲁娟、马嘶、章夫、刘姝岚等。

  “川观文学奖立足于媒体,在川观的选择上做选择;立足于四川,在川观的视野里看世界。它代表四川的文学观,拥有四川的文学视角。”川观文学奖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文学让人生丰盛、饱满、有诗意,期待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学奖,能对抗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川观文学奖终评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则倍感欣喜,“本次获奖作品中,很多都在迅疾、深刻地反映当下现实生活,展现了个体生命的人性闪光。”他认为,在世界文明互鉴的当下,中国文学要保留一种品质和传统,面向未来和宇宙,去观照我们内心,书写这个急剧变化的伟大时代。

  “古往今来,无论李白、杜甫,还是苏东坡,无论我们文学观念怎么变化,文学艺术有多少新的方式去表达,但文学的本质我想不会改变。”川观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作协主席阿来说,“期待以川观文学奖为纽带,凝聚起全国作家,共谱华章,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

阿来做主题发言。

  26位作家获奖,彰显新时代文学蓬勃力量

  2022川观文学奖的6大奖项花落26位作家。具体来看,小说奖单元中,弋舟的《德雷克海峡的800艘沉船》完成了小说对日常生活秩序的颠覆,带来了某种“反日常”的传奇叙事;潘向黎的《兰亭惠》温和地呈现着女性的坚守和对理想的期待;孙频的《海边魔术师》、李海洲的《高手寂寞》、骆平的《无尽夏》都在寻找中落脚于生命意义的超越性和应然价值,体现了作家的哲思、深情、温暖与慈悲。

  非虚构奖单元中,季栋梁的《西海固笔记》抒写西海固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塞壬的《日结工》让读者通过琐碎与微小感受到宏大与真实;范小青的《家在古城》传递出客观现实之外的情感虚构、个性感悟;范雨素的《北漂们的日子》关注普通劳动者,彰显出某种道德力量;杨苡口述、余斌撰文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则让读者看见了非虚构写作更为壮阔的前景。

  散文奖单元中,李元胜的《巴朗山的花与蝶》展现了探险、寻访本身的诗意、欣喜与悲悯;庞惊涛的《凡人之碑》书写乡间的人情世道;王杰平的《成都生活》道出了成都人生性闲适和对生活之慢的现实体验与具体表达方式;李银昭的《看雨》聚焦对童年的情思与思考,形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别样世界;周吉敏的《半山记》写南方之山川幽秘之所,也写人在其中的心态与感受,具有人文与烟火气息。

  诗歌奖单元中,梁平的《水经新注·嘉陵江》(组诗)释放出一层奔放而热情的生命之思;李瑾的《山河选章》(组诗)分享着“生命的辽阔”之感;尚仲敏的《尚仲敏的诗歌》(组诗)通过世俗生活的戏剧化场景彰显出诗学新向度;曹有云的《高原物语》(组诗)见证了生命的永恒力量;凸凹的《一条濯锦的江》(五首)则让读者看到生命的升华与永恒这一宏大的诗学主题。

  “西岭雪”文艺评论奖则授予了向云驹的《向世界说出这条大河的名字——音乐诗剧〈大河〉(交响乐版)谈略》、朱丹枫的《一个醒目的“门面”——散议〈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的出版》、周维东《地方的自觉——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作品综论》、林莉的《人间烟火气中的真善美》、邓添天的《踏破草鞋见妙处——从新旧两版〈草鞋县令〉品磨戏之道》。

  82岁的诗人张新泉被授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特别荣誉奖。身为笔耕不辍的耕耘者,纵是满头白发,他依旧诗心不老,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刚强之气充溢于文字间。其《好刀、野水及其他》不断拓展着现代汉语诗歌的审美向度与思想深度,融汇成一把锋利的好刀,如同一股野水滚滚奔流。

  探索更多可能,三位重庆诗人所获均非诗歌奖

  “川渝大地是文学的沃土,生活在这片温情的土地上,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诗人王杰平凭借《成都生活》获得川观文学奖散文奖。他在颁奖现场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川观文学奖是新时期省级党报推出的重要文学奖,作为原籍四川的重庆人,能获此殊荣,是‘老家人’对我的厚爱,也是鞭策。”

  说起这篇散文,王杰平坦言,古往今来关于成都的文学书写汗牛充栋,要想出新绝非易事。他选择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观察公园、菜场、酒吧等公共空间的同时,极尽把成都人勇毅前行的精神风貌和瞩目成果,放回到简单的生活之中,寻求烟火气和世俗感的温暖张力。授奖词中,评委认为,《成都生活》细微着笔,白描写生,管中窥豹,用几个独特的点,串联起成都生活的丰富韵味,浸透了深沉的生活情感,灵动鲜活又妙趣横生。

  “我们三位重庆的获奖作家,过去主要都是写诗,这次拿到的却都不是诗歌奖,这一点挺有意思。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川渝作家群体呈现的创作态度和格局,我们一直在探索更多可能。”王杰平说。

  对李元胜来说,从诗歌的王国跨入散文的花园,他在博物写作方面的探索也持续很多年了。《巴朗山的花与蝶》中灵动而富有生机的花草,不仅源于他观察的细致和感受的独特,更来自对自然真趣和求知喜悦的不懈追求。评委会认为,李元胜的写作实现了当代散文中不多见的“融合”:践行旅行文学和博物学传统,又融入追根究底、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以及富有诗意和情趣的遣词造句。

  “之所以走上博物写作,首先是我感兴趣,同时我也想通过文字传递我感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当我在野外的时候,无论在川渝地区的大山,还是南部中国更大范围的深林,那些自然之物看一眼,就会感到心灵自由的重新获得,我希望用文字捕捉一个考察者在野外所能感觉到的全部事物,包括经过心灵的事物。我觉得,如果想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有弹性,一定要有自然的比例在里边,我觉得大自然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靠山,它能治疗人、安慰人,而且鼓励人。”李元胜说。

  “我写小说,是探索,更是回归。”李海洲显然十分开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登文坛的他曾凭借长篇小说《一脸坏笑》一鸣惊人,“后来几十年我主要写诗,近几年开始重新写小说,很高兴得到了川观文学奖的认可。《高手寂寞》虽然只有几万字,却断断续续写了大半年,哈哈,手艺还在!”

  《高手寂寞》以重庆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颇有画面感的民间传奇。诗意的语言、跌宕的故事、精巧的构思、电影细节的手法,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身为诗人小说家,李海洲将诗意作为一种观察生活的方法,以诗意进入叙事文学,融入生命体验。授奖词认为,他将哲学、禅意、人生、意外交织,揭示卑微却高贵、辽阔却温暖的人生。“文学创作是有某种厚重的使命感的,我的故事都写给家乡重庆,所有的语言或凌厉或畅达,都在回馈我所热爱的重庆、所热爱的世界。”他说。

编辑: 陶玉莲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