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这届年轻人为何掀起“博物馆热”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巴蜀汉代雕塑艺术展厅里游人如织。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

  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他指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

  作为文明交流的载体,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重要窗口。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主动走进这所“大学校”,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时下青年中最热门的娱乐方式之一。

  相信在每个年轻人的血脉里,都激荡着黄河与长江的回响;每个年轻人的胸腔中,都跳动着一颗联通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心脏。

  今天的博物馆究竟对年轻人有何吸引力?在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新篇章的背景下,重庆可以“烹饪”出怎样的文博盛宴?

  年轻人已成为

  参观博物馆的主力军

  冷门、乏味、无人问津——你是否也对博物馆存在着这些刻板印象?

  数据会给出最直观的答案。今年5月,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至30岁的总占比近50%;“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于其他年龄占比更大。

  除了线上关注,线下实地打卡博物馆也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国博物馆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接待观众5.78亿人次。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群体,已成为参观博物馆的主力军。

  以重庆为例,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累计接待观众13余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从年龄上看,20至29岁的青年观众占比最多。

  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以文化为内核的“营养餐”正在做得既“丰盛”,又“好吃”。

  萌起来,文物表情包在“Z世代”中广泛圈粉。近年来,一些出圈的文物表情包收获了不少好评:“很有亲和力”“戳中笑点了”“换个角度看,文物也可以很可爱”。借由表情包这一形式,文物不再是展柜里冰冷的物件,而是能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的萌物,打破了他们与传统文化间的“次元壁”。

  比如2019年,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制作了一系列“戏精”表情包——吐舌头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小拳拳捶你胸口的唐代三彩天王俑……表情包通过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博,“掌上兰州”APP等渠道发布后,热度一路狂飙,成了甘肃省首个浏览量过亿的文化类融媒体产品。

  活起来,花式“整活”的文创产品更懂年轻一代的“打开方式”。谁能俘获年轻人的内心,谁就能抓住文创产业发展的消费主力。不断“整活”的文创产品,让素日里看似高冷的文物有了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持续为文博IP孵化、地方文旅发展加码助力。

  从依靠手账、彩妆等引爆网络热度的故宫淘宝,到与影视、服装等多个品牌跨界合作的敦煌文创;从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让普通人体验了一把拿起洛阳铲就能挖到“武则天金简”等宝物,到甘肃省博物馆凭借一匹蠢萌的“绿马”成为顶流……文创产品在年轻群体中,释放出惊人的消费活力。

  归根结底,没有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博物馆热”。年轻人为打卡博物馆,收集专属印章,邂逅展厅里的“显眼包”而奔赴一座城市,可以成就一段完美的“多巴胺”旅行。深层次地看,这就是当代年轻人在寻找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词语。博物馆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接受知识、找寻自我的公共文化空间,在这里,年轻人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正在成为年轻人身上最显眼的标签之一。

  一些新问题

  需要博物馆“冷思考”

  客观地看待“博物馆热”,不妨再来一点冷思考。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博物馆,一些新问题也随之出现:年轻人是否只是为了单纯地凑热闹,而走马观花地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在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同时,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取得精妙平衡……

  自嗨还是媚俗:博物馆怎样作答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参观博物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对展陈内容、展览讲解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年轻人,博物馆是继续“正襟危坐”?还是放下身段,一味迎合?

  重庆市博物馆协会秘书长雷学刚等专家,就曾指出当前博物馆展陈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展览内容趋于同质化,一些博物馆缺少分众化、定制化、特色化展览;展陈设计平庸化,一些策展人没有准确把握展览主题,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够,内容与形式割裂,缺少精品展览。

  复制还是拼贴:文创产品何时才能走出现有的舒适圈?眼下,文创几乎成了各大博物馆的标配,但仔细观察后可发现,做文创的多,真正出圈的少。

  有些博物馆的文创思路仍是“一招鲜吃遍天”,将文物图像简单套印在T恤、文具、箱包上,与十几年前无异,未能体现文化创意的时代内涵;有的则是盲目跟风、抄袭拼贴,导致性价比偏低,受众的消费黏性不高。

  一家独大还是百花齐放:“养在深闺”的中小博物馆如何出头?与门庭若市的大型博物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市级、县级的中小型博物馆仍处在年轻群体的“视线盲区”。即使免费开放,年轻观众也屈指可数,场馆依然门可罗雀。

  有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对于中小博物馆而言,运营经费不足、场馆设施陈旧、专业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不少中小博物馆沿用旧有的展览模式,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年轻人难以从中获得参与感和趣味性。

  以数字化赋能

  推出更多产品和服务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借由博物馆,今天的年轻人依然能够与宏大的历史脉络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总书记多次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从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主持创办的重庆第一座博物馆——峡区博物馆(后更名为中国西部科学院),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主政西南的邓小平同志亲自关心下成立的西南博物院,再到为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而设立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博物馆之于重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的博物馆总数达到130家。去年全市博物馆新推出临时展览445个,开展社教活动7370场次,共接待观众1783.38万人次,博物馆在助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凸显。

  要实现年轻人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重庆如何拿“新意”换“心意”?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红色重庆“声入人心”的底色。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让历史更生动,使青少年心灵受到的震撼与洗礼更强烈。重庆不少的博物馆都有着红色背景,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创新传播体系,更好地教育年轻一代,重庆交出了成色十足的答卷。

  比如最近,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就入选全国仅10席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之一。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在分析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成功的秘诀时,提到其中一个特点:“真实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展演中演绎的人物、使用的文物、讲述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发生过的。真实的东西能够直击人心,让青少年产生情感共鸣。”

  摒弃“大而空”,鲜活的“小切口”更能撬动年轻人的兴趣点。与某些片面追求宏大叙事、话术晦涩难懂的展览相比,当前的年轻观众反而更愿意为一些“小而美”的展览买单。博物馆理应做成特色、做成精品,既吸引年轻观众,又忠于博物馆“文化殿堂”的特质。

  位于涪陵区的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2021年,博物馆联手腾讯《王者荣耀》手游,推出“大乔·白鹤梁神女”文创主题皮肤。亮相以来,深受年轻人追捧,项目累计曝光量超过7亿次,白鹤梁微信指数环比增加65倍。

  “主流”之外,民办博物馆也要善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数据显示,2022年,重庆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即民办博物馆)26家。受限于资金、人才等因素,长期以来,一些民办博物馆在文博竞技场上的“音量”偏小。讲好重庆故事、中国故事,民办博物馆要为自己装上“加压泵”、安上“扩音器”。

  收藏有10余万件木雕、石雕等藏品的璧山区大圆祥博物馆,是重庆很具代表性的民办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不仅开发出门神鼠标垫、吞口车挂等特色文创产品,也打造了拓印体验、榫卯拼接等趣味课程,并通过与高校合作,为博物馆注入新鲜血液。

  更应看到,在数字重庆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以数字化赋能文博行业高质量发展,是趋势所向,蕴含有无限潜力。用好数字化这个助推器,推出更多符合年轻人期待的文博产品和服务,一定能够实现年轻人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于重庆而言,要推动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物馆无疑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它让年轻人更好地拥抱文化,更真切地感受文明的心跳。

编辑: 王龙博
版权所有 新华网重庆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