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终身学力“生态圈” 巴蜀中学第三届“洞见·未来”教育生态大会启幕-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4/19 13:31:05
来源:巴蜀中学

搭建终身学力“生态圈” 巴蜀中学第三届“洞见·未来”教育生态大会启幕

字体:

  为推动教育思想变革、实现教育资源互通,多维度洞见国际化教育新未来,4月18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国际教育分会场暨第三届“洞见·未来”教育生态大会启幕,以“终身学习者社区”为核心理念,邀请海内外多位知名教育专家、校长和行业领军人物,聚焦“终身学力”的培养展开了深度探讨。

  重庆市渝中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杨斌讲话。

  开幕式上,重庆市渝中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杨斌立足区域,指出渝中区在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巴蜀中学作为渝中区教育的排头兵,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其国际教育中心,是公立体系中完整的双向留学教育综合体。学校通过构建多元融合课程、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社会实践项目等,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

  希望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巴蜀中学进一步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增强教育国际合作能力,拓展合作领域,全力搭建与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对话和生源输送的综合平台,形成与重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化教育品牌,打造渝中国际化教育高地。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潇珂开幕致辞。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潇珂致辞表示,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边界的今天,教育的使命正从“知识传递”向“素养赋能”深刻转变。面对变革,巴蜀中学将始终以“敢为人先”的精神,践行教育创新的使命。从国际教育中心的课程改革,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从构建终身学习者社区,到推动家校协同育人,学校将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成长的教育土壤,让“终身学习”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成为每个学生通往卓越的必经之路。

  现场,同学们正在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学者的主旨报告。

  聚焦“终身学力”的培养,IBO中文课程创始人蔚政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上海平和学校认识论(TOK)教师徐甲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分别分享了《面向未来的IB教育: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创新实践》《凿破知识的“隔水层”:发展认识论(TOK)课程构建终身学习者社区》《把成长还给孩子》的主旨演讲。

  蔚政伟系统解读IB课程的体系建构以及在中国的创新实践,指出IB教育旨在从“探究者、学科知识的学习、复杂问题的识别和处理、沟通和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要和感受”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概念化学习”的方式,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能力,以此实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追求。

  徐甲彬则从TOK课程缘来、课堂生态、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者等方面介绍了TOK课程打破“隔水层”前因后果和成效。他强调,身处终身学习的时代,要以“苏格拉底问答法”深入思考,完成从“知道什么”到“如何思考”的转型,成为终身学习者,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去接近无限的知识世界。

  陈祉妍则以“揠苗助长”成语为切入,依托刚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内容等,从“成长有规律、成长需要什么、挫折教育”等方面,和现场人员探讨如何“把成长还给孩子”。并从“成长性思维”“僵性思维”两方面深入讲解,介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结果,鼓励家长给孩子提供“梯子”,给他们足够的“缓冲空间”,涵养合适的教育环境,助力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在挑战中绽放潜能。

  圆桌论坛现场,大家正在进行讨论。

  圆桌论坛邀请了来自京沪川等地的国际教育专家,通过探讨全球升学变革下,如何依托IB教育优势,提升跨学科竞争力,培养未来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从IB教育的评估方式、学习方法、课程选择等,分享了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方面的真知灼见,为现场学生指明了一条“终身成长”的破局之道。教师与家长工作坊,则聚焦认识论(TOK)、人工智能、亲子沟通等主题内容,为教育者们和家长们提供了互动交流的机会,助力形成积极互动、良好沟通的教育生态。

  此外,本次大会还设置了IBDP课程博览会,从大学升学指导、三门核心课程、六大学科组三个维度,聚焦课程特色、评价标准、教学模式等内容向师生及家长系统展示了中文A、哲学、经济、物理、化学、数学 、拓展论文等一系列课程教育成果。

【纠错】 【责任编辑:韩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