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船镇葛口村的蔬菜基地。本报记者 胡瑾 摄
土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今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记者从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了解到,近年来,渝北区坚决落实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用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保护耕地,推动节约集约用地,在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着渝北力量。
优化布局 攻坚盘活 节约集约用地
按照市、区关于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部署,渝北区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举措,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工作成效。
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五年评估和“三区三线”优化调整工作,为重大项目和设施落地提供规划指引和空间保障,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优化土地供应。召开土地推介会推出优质地块,制定出台《渝北区加强建设项目空间和资源要素保障六项举措》,联合区级相关部门推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和支撑企业投资“二十条”举措,根据供需关系统筹安排土地供应,助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推行工业用地出让改革。工业项目全部“标准地”出让,推动长安新能源工厂、中广核、大洋电机等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着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激发市场活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土地要素保障。
盘活存量用地。一对一对接联系企业,用活用好各项支持政策,“一案一策”盘活闲置存量土地,加快开发建设新增房地产投资,从存量中要空间、要产能、要效益。按照“以用为先、促建为主、先易后难”的原则,分类有效推进“久供未建”项目处置和超期未开发土地处置,提前完成年度“久供未建”住宅项目处置目标。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全力推进。按照市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部署,以全区乡村资源禀赋为基础、产业需求为导向,科学编制五年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重点以渝北区茨竹镇秦家村、放牛坪村全域项目为抓手,先行先试助推高位统筹机制、国土空间优化、涉农项目整合等改革措施落地渝北,助推乡村振兴。
从清理处置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到创新供地模式,渝北区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不断挖掘土地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
质量并举 开源节流 严守耕地红线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按照党中央、市委市政府关于严格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渝北区建立区、镇(街道)两级耕地保护工作专班统筹抓总,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切实守牢耕地红线。
区耕保专班高效运行。2025年,渝北区耕地恢复补足任务合理分解下达各镇街,定期梳理更新下发各镇街耕地保护一本账,采取“专班抓总、分片指导、每周排名、半月调度、重点督导、强化保障、严格考核”等方式,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坚决扛稳耕地保护政治责任。
统筹协调耕林空间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摸底梳理渝北区现状耕地种植利用情况,开展现状耕地和标注恢复属性图斑细化调查,启动耕地占补平衡和国土绿化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细化落实四个空间,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监测监管常态长效。印发《耕地保护源头治理综合监测监管工作方案》,高效运行耕地保护网格化巡查监管机制,以卫片执法、例行督察整改、违法违规专项整治为抓手,违法占地行为得到有效制止。
用地预研预审机制有效运行。印发《强化前期预研预审高效提供土地资源要素保障有关事宜的通知》,优化选址、完善手续,在项目动工前,加强过程性风险预警、问题整改和督导考核,确保规划、用地的合法性,杜绝先建后批现象。
全面提升空间数据赋能核心业务数字化履职能力。试点开展国土空间数据综合信息系统(GIS系统)渝北节点和规划自然资源综合巡查监管专题图建设。形成“1+7+N”综合巡查监管体系,通过综合监管端口前移,实现空间要素监管及时高效、动态闭环。构建区级层面“统一底数、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共识,形成全区规划共谋、蓝图共绘、底线共守、成果共享的格局。
存量问题有序整改。有序推进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一本账”问题整改,在以“零容忍”态度遏制新增问题的同时,挂牌督办、打表推进,高压推进存量问题整改。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据介绍,接下来,渝北区将严格按照“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总体要求,牢记“国之大者”,扛牢耕地保护重大政治责任,系统优化耕地保护管理举措,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蒋婧 通讯员 石少云 张荣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