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客家人把“重庆造”炊具卖到全世界-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7/06 09:20:17
来源:重庆日报

这群客家人把“重庆造”炊具卖到全世界

字体:

  6月26日,荣昌盘龙镇。鸿全兴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全兴业)的车间里,机器发出有规律的低鸣。

  工人们正将一批印着宜家标识的不锈钢蒸锅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宜家总部,然后分销到世界各地。鸿全兴业董事长周其建穿梭于生产线之间,用客家话嘱咐质检员“注意焊缝细节”。

  在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小镇上,年营收过亿元的新三板公司鸿全兴业,将不锈钢炊具产品卖到了全世界。

  瞄准商机,返乡制造“小盅盅”

  1995年,31岁的周其建背着帆布包登上开往云南的长途汽车。“客家人不走不出活路”——祖父经常说的这句话,成为他鼓励自己大胆南下从事中缅边贸的信念。

  在瑞丽,周其建赚到了商业生涯中“第一桶金”:颠簸七天七夜从广州运来的五金件,刚卸货就被缅甸商人现金抢购。周其建加大投资,将大足的五金,广东的棉布、陶瓷和不锈钢产品,一车车转手卖到东南亚国家,外贸生意越做越大。

  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一夜间摧毁了周其建的边贸梦。随着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大幅贬值,他囤积在仓库里的大批货物卖不出去了。

  周其建无奈回到荣昌。他在盘龙镇租下一个老旧仓库,添置了几台设备,一边“消化”积压的不锈钢库存产品,一边开始研究不锈钢用具的加工,准备借机转型。

  工厂的第一批产品是不锈钢杯子,重庆话叫“盅盅”,盘龙镇居民将周其建的新厂称为“盅盅厂”。

  上世纪90年代,不锈钢家用厨具、炊具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周其建非常看好这个产品,很快建起生产线,准备大干一场。但质量上好的钢板经冲压后布满“褶皱”,光洁度需经工人手工打磨两小时才能达标。

  “光砂纸钱就吃掉大半利润!”于是周其建连续三次赴广东佛山,以高薪请来专业工程师驻厂指导。

  工程师手持温度计蹲守冲床三天,终于发现问题根源在于模具温差。问题解决了,工人们摸着光滑的锅坯惊呼:“像镜子一样光生!”

  携手宜家,乡镇工厂快速发展

  周其建的“盅盅”很快声誉鹊起,经广州同行引荐,进入了全球知名家具和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的视野。

  2006年夏天,宜家亚洲市场相关部门负责人前来工厂考察,离开时留下了厚达200页的供应商标准文件。

  作为跨国企业,宜家对供货商所提供产品的标准相当严苛。

  “原来我们做不锈钢碗只有4道工序,但宜家分解出多达22个控制点。”周其建指着当年的笔记本介绍说,比如“可追溯焊接参数记录”“冲压车间温湿度控制”等指标,都是大家之前没怎么考虑的东西。

  另一个问题是资金投入。周其建说,要达到宜家的要求,第一步就要增加200万元的设备和管理投入,风险着实不小。

  谈判持续了一年多。“客家人做生意,要么不做,要么‘做穿’。”父亲的这句口头禅最终让周其建“想明白了”,一咬牙,在合同上签了字。

  供货量迅速上升:第一年,30万美元;第二年,50万美元;第三年,达到了100万美元……再后来,这一数字超过了1000万美元。

  小小的作坊式“盅盅厂”,就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主产不锈钢炊具、携手大型跨国企业的优质供货商。有趣的是,周其建当年未能完全实现的“东南亚市场梦”,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他的不锈钢炊具凭借着高品质迅速进入东南亚,销售业绩十分可观。

  成功融资,年营收突破一亿元

  2016年鸿全兴业挂牌新三板时,周其建特意将公司注册地留在盘龙镇。

  随着融资资金的涌入,当地的生产基地建设突飞猛进:引进的德国激光焊接机开始替代人工焊枪;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建的实验室里,教授带领年轻学生潜心研发最新金属产品制作工艺;工厂流水线上,十多台机械臂密切配合,不锈钢板冲压生产线高速运转……

  如今,鸿全兴业已是一家向全世界出口不锈钢炊具产品的上市企业,年营业额上亿元。

  样品间里,陈列着精心设计的最新产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锅柄,其形状、尺寸也依据不同区域人群的手型做了针对性改良。

  “历史上,无数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如今,一群客家人将‘重庆制造’炊具卖到了世界各地。”周其建感叹。

  当暮色映照进车间时,周其建仍在仔细检查次日将发往国外的不锈钢炊具,其认真、投入的模样,想来与他初出茅庐时的全力以赴并无二致。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