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绪调节障碍有哪些表现?-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7 18:02:01
来源:重庆三一八医院

青少年情绪调节障碍有哪些表现?

字体:

  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阶段,受生理发育、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孩子可能出现情绪调节障碍,表现为情绪失控、长期低落或过度敏感等。若未及时识别和干预,可能影响学业、社交甚至心理健康。以下是青少年情绪调节障碍的常见表现,家长和老师需提高警惕。

  情绪爆发频繁且难以平复

  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顾庆乐表示,青少年情绪调节障碍的核心表现之一是情绪“易燃易爆”。他们可能因小事(如作业出错、朋友未及时回复消息)突然愤怒、哭泣或摔东西,且难以通过自我安抚恢复平静。例如,与父母争执后,孩子可能持续数小时沉浸在愤怒中,甚至出现自残或攻击行为。这种情绪的“失控感”源于大脑对情绪信号的处理能力不足,而非单纯“任性”。

  长期情绪低落或兴趣丧失

  部分青少年会陷入持续的情绪低谷,表现为对原本喜欢的活动(如运动、游戏、社交)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甚至拒绝出门。他们可能频繁抱怨“活着没意思”“未来没希望”,或出现睡眠障碍(早醒、失眠)、食欲骤变(暴食或厌食)。这些症状若持续超过两周,需警惕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的可能。

  过度敏感或焦虑,易受外界影响

  情绪调节障碍的青少年常对负面评价“过度反应”。例如,被老师批评一句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因朋友一句玩笑而怀疑对方“讨厌自己”。他们可能频繁担心“考不好怎么办”“被孤立怎么办”,甚至因小事反复纠结,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这种“情绪过载”会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导致疲惫和社交回避。

  自我伤害或冲动行为

  极端情况下,青少年可能通过自残(划伤、撞头)、滥用药物或危险行为(飙车、离家出走)来缓解内心痛苦。这些行为往往源于情绪调节机制的失效——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痛苦,只能通过身体疼痛转移注意力。

  顾庆乐提醒,青少年情绪调节障碍并非“矫情”或“叛逆”,而是大脑发育与外界压力失衡的结果。若孩子出现上述表现,家长需避免指责或强行“讲道理”,而应耐心倾听、表达理解,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通过心理治疗、家庭支持或药物干预,大多数孩子能逐步学会管理情绪,重建健康心理状态。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