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7万字手稿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三下乡”寻访三线建设者-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7/09 18:08:35
来源: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5天7万字手稿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三下乡”寻访三线建设者

字体:

  5天7万字手稿,口述采访49名老中青三代三线建设者。今年暑假,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12名大学生前往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军工化学企业——长风化工厂,寻访49名三线建设者,实地考察、探访了三线建设时期建立、成长起来的重要军工化学企业,在为期5天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中深入领悟总览国家工业辉煌历程。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一项大规模的国家战略,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作为以化工医药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重庆化工职业学院60年来的办学之路,始终与国家的工业梦、新时代的强国梦紧密联系。累计为国家工业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近10万名合格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结合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契机,组织暑期实践团通过走访长风化工厂老中青三代三线建设者,系统梳理工厂从建设时期到转型升级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深入探求长风一代、二代、三代的三线精神形成、发展与代际传承。共计采访了49名工厂职工,其中60年代至80年代的第一代建设者13人,80年代至10年代的第二代建设者15人,10年后至今的第三代建设者21人,形成59篇采访稿、近7万字亲历者见闻手稿,挖掘整理出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建设者对国家化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给区域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第一代三线建设者在跟实践团成员分享三线建设故事。

  “埋头苦干,干好该干的事儿”“只想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在长风化工厂老厂址,已96岁高龄的第一代三线建设者令同学们印象深刻。他介绍到初建时期,不少党员、复转军人、知识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跨越千里来到长风化工厂扎根创业,成为一名外乡建设支援者。

  长风老厂址选择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国防工业建设方针来进行。建厂初期,第一代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开山辟路、修楼建厂、吃淡饭、喝泥水,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铁人”为榜样,头顶烈日、脚踏荒山,战山洪、斗干旱,顽强拼搏,日夜奋战。第一代建设者们虽已白发苍苍,可谈及那段岁月依然神采奕奕。三线建设工程虽然是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但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在这一片土地上发光发热,第二代三线建设者们子承父志,用半生的坚守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一位入职长风化工厂三年的第三代三线建设者说道。“老一辈职工‘拧螺丝’般的认真态度,至今仍是我们衡量工作的标尺。”

  实践团成员对第三代三线建设者进行口述史采访。

  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用文笔和镜头记录了三线建设者对国家工业发展的贡献,是学校实践育人的一次生动探索。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5天的寻访,7万字的手稿是覆盖思想、心态、知识、能力的全方位洗礼,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大学生,自当跟紧前人的步伐,应该把从建设者身上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学习和奋斗的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