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萦绕山野,青草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新龙湾村,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财经乡土行”实践团成员张宇欣作为实习村干部,跟随村干部刘维莉的脚步,踏上了验收村民产业的一天。
在农户家开展养殖业验收。
农户院坝里,张婆婆正细心给土鸡添撒玉米。“刘妹儿,快看看我这精神头十足的鸡鸭!”婆婆的笑纹里漾满期盼。刘维莉利落核对数量,不忘叮嘱:“天热干燥,鸡舍多通风,下周镇上技术员还来培训,您可别忘了去听听。”
沿着泥泞田埂上行,溪水潺潺伴着鸭群欢鸣。见到“熟人”,大爷的鸭子扑棱着上岸。“这些鸭子下的蛋,镇上的超市都包圆了,一个能卖一块五呢!”大爷指着沾着草屑的鸭蛋,自豪洋溢。张宇欣俯身清点,手心被调皮的鸭绒蹭得酥痒。
开展种植业验收。
不远处,一位大爷正弯腰在自家的水稻田里辛勤拔草。看到村干部走近,他直起身,用袖口抹了把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朗声道:“小刘同志,看看我这稻子,分蘖长得可密实了!”刘维莉立刻蹲下身,手指轻柔地拨开翠绿的稻穗,仔细点数着分蘖,又迅速在地图上核对位置,在本子上认真记录并赞许道“这稻子长势真不错!”
临近正午,阳光变得有些灼人。他们转到玉米地,一人多高的玉米秆挺拔而立,宽大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不小心蹭过胳膊,便留下一道浅浅的红痕。“你们快看这玉米棒子,好多都结双穗了!”张婆婆熟练地拨开一片厚实的玉米叶,藏在里面的青绿色玉米棒瞬间显露出来,颗粒饱满,排列得整整齐齐。刘维莉一边仔细核对种植面积,一边快速估算着收成:“按这品相,亩产千斤稳稳的。扣掉成本,一亩地能净落五百多块。”张婆婆听着,脸上的笑容阳光灿烂。
与农户交流。
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拉家常,张宇欣深切感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的精准“滴灌”。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经果,养殖鸡、鸭、鹅、猪,均有补贴直达农户,如饲养6个月以上的猪,每头可得500元一次性补贴,养殖鸡、鸭100羽以上,每羽可得补助10元、鹅每羽20元……“国家的政策就是好!这些村干部一个二个也很关心我们!”一位农户们由衷感慨。
晚霞浸染归途。翻看验收表,刘维莉道出忧虑:“规模大了,灌溉渠漏、机耕道窄,设施跟不上啊。”这一日,张宇欣亲历了一位乡村基层干部最平凡也最动人的一天,深刻体会到乡村的振兴不在宏大口号,而在一株株饱满的稻穗、一棒棒壮实的玉米,在村干部密密麻麻的笔记,在农户掌心磨砺的温度,也看到村干部们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民情,用滚烫的初心守护着乡亲们的“活宝贝”和“绿珍珠”。
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财经乡土行”实践团还深入三角镇各村落,深度调研农村产业和乡村治理。他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财经智慧助力治理,将青春动能注入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