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2025大众点评“必吃榜”分会场颁奖盛典在重庆举办,来自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超百家上榜商户受邀到场。
在这份号称“九亿人吃出来的”榜单上,今年重庆上榜商户95家,全国排名第四。
本次上榜的重庆餐饮中,有地道小店、烟火小摊,也有融合西式风味的国际性餐厅。它们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今年的榜单又折射出重庆美食行业哪些新变化?
守正:老店的味道,是时光熬出来的
位于渝中区长江二路的陈眼镜火锅是第二次登上“必吃榜”。这家创始于1994年的老店,以前只是老板陈宇父母支起的一个小摊。
“当年没招牌、没装修,就在路边摆了四张桌子。”陈宇告诉记者,父辈靠着新鲜的食材和地道的重庆麻辣风味,在重庆火锅江湖中闯出了名堂。直到今天,店里掌勺老师傅还是当年那些人。
近年来,陈宇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拥抱年轻人,推出特色甜品等创新菜品,并根据食客的意见不断微调口味。
“花椒辣椒必须按季更换产地,夏天用四川汉源贡椒,入秋换云南辣椒。底料的制作也遵循严苛周期,提前五天炒制,让牛油与香料充分融合,再静置发酵三至五天。”陈宇说,发酵不足不香,过头则发酸。
“店里客人大多是在这里从小吃到大的街坊邻居。”陈宇说,去年首次登上“必吃榜”后,新顾客多了,客流增长了三成。
在他看来,长久的客流和口碑,不是靠一时的流量,而是靠坚持提供好的服务、用好食材用心烹饪出的菜品,以及高性价比。
和记山城美蛙鱼府是今年“必吃榜”的新面孔,其前身是周老板父母在1993年支起的小面摊。2018年,周老板接手小店后,将家传火锅炒料手艺和当时兴起的美蛙鱼相结合。目前店面已扩张到30张桌子,每天炒100斤底料都不够。
在重庆,像“陈眼镜”“和记”这样数十年坚守的巷尾老店,还有很多。任时光穿梭,它们始终受消费者追捧。正如陈宇所说:“老店的味道,是时光熬出来的。”
出新:国际餐饮从“尝鲜打卡”进阶为“日常选择”
除了本土烟火小店,一股国际餐饮风潮正在重庆悄然兴起。
今年“必吃榜”上,重庆有20余家融合西式风味的餐厅上榜,比如Eat Me Brunch(黄泥塝店)、L153 Pizza House、来顾香韩国料理(黄泥塝店)等。
“2008年开业时,重庆人对韩餐还充满好奇,现在周边两公里聚集了至少十家韩国料理店,甚至不少是韩国老板亲自经营。”来顾香韩国料理创始人金光云说,这些年他感受到最大的变化就是客群。比如汽博中心店的外国消费者占比已达40%,其中韩国客人占多数。为适应这一变化,餐厅不仅增设了韩语服务人员,还在菜单上添加了韩文注释。
这并非偶然。日料、韩料等外国料理在重庆经过十余年沉淀,已从最初的“尝鲜打卡”进阶为“日常选择”。
“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餐饮包容度持续扩大,也是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放度提升的体现。”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分析。
同时,这些国际风味餐厅,正悄然将强大的社交属性融入顾客用餐体验。
比如,此次上榜的蕉集清迈茶餐厅汽博店,以其“小清迈”的装修风格,精准捕捉年轻客群的审美与社交分享需求。常来此用餐的白领程沐深有体会:“一人食也很自在舒适,吧台设计很贴心。”
“从榜单呈现的多样性和融合度来看,重庆餐饮行业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既根植本土、坚守传统之魂,又面向世界、拥抱创新之变。”李然说,这种“守正出新”的姿态,使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天堂,吸引八方来客。这不仅是打造国际美食名城的基础,更是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赋能:数字化将市井美味变为“全国共享”
煲仔饭、烤串、板凳面、荤豆花……这些承载着最地道本地风味的市井小店和街边小摊,是城市消费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但它们长期面临一些共同的困境——流量分散、难以触达更广市场、数字化能力薄弱。
而“必吃榜”等榜单通过数字化赋能,将那些曾经“养在深闺”的市井美味,推到聚光灯下,变为“全国共享”。
首次上榜的重庆万州小平酒玖·小平小火锅老板程曦苇就感触颇深,榜单揭晓后,其店铺客流量猛增约30%,“本地客人跨区来尝鲜,节假日外地游客更是扎堆慕名而来。”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重庆“必吃榜”搜索热度同比增速达94%,含“必吃榜”的评论热度增速达43%。外地游客到访上榜餐厅的消费增速,已高于本地消费者的平均增幅。
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彭和良表示,重庆将继续支持餐饮企业在品质提升、业态创新、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探索发展,引导更多餐饮企业坚守食品安全底线、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擦亮“重庆美食”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