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陈奕妤,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重庆市铜梁区全德学校,从事语文教学,教龄27年。
【师者对话】
在特殊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如何将家校共育工作落到实处,请结合案例分享。
在我27年的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是在重庆市铜梁区全德学校任教。这是一所专门学校,接收的是12至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别人常说这些孩子“难管”,但我始终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还没被照亮的心灵。
我的教育格言中藏着三面镜子:用“放大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反光镜”淡化他们的缺点,用“显微镜”放大每个人的个性。而在这所专门学校里,我用三面“心镜”做好孩子们的“代理家长”。
很多人问我,“家校共育”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我想说是“责任”。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孩子而言,他们大多来自问题家庭:父母离异、常年留守、甚至父母涉案。缺失的原生家庭教育,需要我们学校、老师、社会一起补位。
我记得小树(化名)来学校那年才14岁,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因为脾气暴躁、经常打架,他被送到了这里。起初,他浑身是刺,但眼神里还有孩子的稚气。
转机发生在他生日那天。他怯生生地来找我,问能不能让家人来陪他过生日。可他父亲回不来,爷爷奶奶年纪大也出不了远门。我只能告诉他:“陈老师陪你过。”
当我端着蛋糕走进教室,全班一起为他唱生日歌时,这个平时一言不合就动手的男孩,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那天晚上,我还帮他拨通了父亲的视频电话——那是他第一次心平气和地和爸爸聊天。
从那以后,他变了。下课常来找我,帮我板书、抄写作业。我发现他字写得很漂亮,就鼓励他、展示他的笔记,在作业本上一次次打上大大的“A”鼓励他。慢慢地,他学会了控制情绪,也懂得了感恩。
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我没有放弃和他的父亲沟通。我常打电话告诉他孩子的进步,请他多鼓励、多回来陪伴。2025年春节,小树因为表现好被批准临时回家。他父亲陪他晨练、做饭、洗衣,还每天写思想汇报。那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像换了个人。
但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离校三个月后,他爷爷打电话告诉我,小树又接触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我立刻联系他和他父亲,最后我们一起商量决定:让孩子去父亲身边读书。回到父亲身边的小树,如今已经成了一个踏实、懂事的孩子。我从小树离校一个月、三个月的反思中看到,他的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全德学校,像小树这样的孩子不是个例。我做“代理家长”的21个学生里,一半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个是孤独症孩子。除了教语文,我还要带他们看病、添置衣物、聊人生规划,甚至教他们理发、做饭、包饺子,我希望这些技能,能帮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
除了生活关怀,我更注重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为了让更多的涉案未成年人关注社会、参与公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我会利用每天晚上看新闻的时间,向他们解说每一条新闻的意义,介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让他们感受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在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点,通过观看红色电影,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聚焦一些不良行为开展集体主义、感恩教育等。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美化校园活动、义务理发等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很多人会说,你们这些老师真不容易。但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我相信,没有真正的“问题孩子”,只有尚未被照亮的路。而我,愿意一直做那个提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