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教师节!潼南师者的“教育家精神”实践图鉴-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09 12:08:20
来源:潼南区教委

献礼教师节!潼南师者的“教育家精神”实践图鉴

字体:

  涪水汤汤,自北向南滋养潼南孕育出崇文尚教、耕读传家的深厚文脉;文脉绵延,催生出潼南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精神自觉。

  师者传承,如何赓续传统,将潼南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让文明火种在讲台之上薪火相传?

  地域文化熏陶而成的教育情怀,成为潼南师者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源头活水”,助力潼南教师队伍成长亮色愈发鲜明,绘就出潼南师者“教育家精神”的多彩实践图谱。

  文化自信

  让家国情怀在文化里扎根成长

  潼南区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这里既孕育了陈抟、吕大器等历史文化名人,也是革命先驱杨闇公、杨尚昆的故乡。同时,太安鱼、潼南狮舞、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在此世代传承。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精神遗产,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已成为滋养潼南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质资源和生动教材。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它是在真实地触摸、体验和思考中一点点建立起来的。”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小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郭怡岐手持“黄桷宝宝积分卡”如是说。

  “黄桷宝宝积分卡”是以大佛小学三棵“黄桷树”为灵感设计的积分制评价课程的缩影。近年来,学校以“行走的思政课”串联起研学徒步、清明祭英烈、家乡文化探寻等活动,通过“行走中学习、体验中感悟、行动中成长”的实践模式,将红色基因与乡土情怀种进少年心田,让家国情怀在文化浸润中扎根生长。

  去年,潼南区为郭怡歧成立了区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借助名师工作室,郭怡歧持续推进“行走的思政课”课题研究,以潼南本土资源为切入口,系统挖掘红色基因、生态文化、乡村振兴等思政元素,努力构建一套融合探究性、体验性和价值观引导于一体的育人课程体系。

  同样,以潼南文化为课程“活教材”,紧密连接课堂的还有重庆市潼南中学校语文教师张波和重庆市潼南区实验中学校思政教师谭晓玲。

  “文化的文脉是立体的,如何让课程中的‘文脉看得见’,需打破学科界限,找到教材与文化的连接点。”张波说,他在教学中系统梳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寻找教材与潼南文化可能的内在联系。并将潼南剪纸、狮舞、太安鱼制作技艺等本土非遗和乡贤英烈故事等编成校本教材,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时,他引导学生调研双江古镇建筑布局、楹联匾额,探究其体现的宗法观念、审美趣味;学习《故乡的食物》一文时,又指导学生撰写《太安鱼风物志》,详录其历史、制作工艺、口味特点,采访传承人,挖掘食物背后的地域性格和人群记忆等,通过日常生活体验中感知文化,让学生们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深刻含义。

  “将本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后,同学们的变化显著且多元,不仅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综合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显著增强。”对此,谭晓玲深有同感。

  潼南区青石小学学生到杨闇公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常通过‘小切口’对接‘大主题’,借助‘议题式、情境式、辨析式、社会实践式’四种活动型思政课,让学生在身边的故事中触摸精神脉搏,让家国情怀自然生长。”谭晓玲以《做有梦想的少年》课程教学为例,介绍她以杨闇公的事迹为核心载体,将“少年梦想与家国情怀”的宏大主题拆解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梦想分享会等具体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真切感悟乡贤英烈故事里、地方文化肌理中的家国情怀。此外,她还结合陈抟的“易学智慧”和“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精神,让学生思考“乡贤的家国情怀,在今天如何体现?”;指引学生从潼南三块石运河中感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三块石精神”……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了培育潼南教师成为合格的“引路人”,近年来,潼南区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教育家精神涵养培育,通过建立潼南师德师风教育师资库,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深入实施学风传承行动,发扬“传帮带”传统,浸润传承教育家精神等举措,助力教师们德艺双馨快速成长。

  启智润心

  循教育初心在陪伴中对话心灵

  “教育不是‘一刀切’的灌输,而是‘量身定制’的陪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当不同教师利用潼南本土文化培养孩子“心有大我”之时,潼南古溪中学校英语教师王春雨循教育初心,开启家访之旅,搭建起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

  从教7年,王春雨的一张“家访线路图”始终陪伴着她。“图上50颗星星代表着班上每一位同学。星星旁边的便签纸则标记了他们‘与众不同’需特别关注的点。”王春雨表示,她愿做点亮“星”灯的人,让每一颗“星”都努力闪耀。

  这其中一颗“星”就包含晨晨。通过家访,王春雨得知敏感叛逆、

  常在各学科课上“开小差”画画的晨晨来自单亲家庭,和爷爷奶奶同住,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常以打骂方式教育,并坚决反对他画画。

  明晰情况后,王春雨推荐晨晨担任班级宣传委员,鼓励他负责黑板报设计……晨晨逐渐打开自己,并因绘画出色被推荐参加区级绘画比赛,获评“区十佳少年”。

  “小川,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或麻烦? ”“我听出了你的委屈,觉得老师有些小题大做,冤枉你了,是吗?”“如果没有发生今天的事,你的状况和心情会有什么不同?”……

  用“量身定制”的陪伴守护成长,是教育温暖的样子。而在重庆市潼南第一中学校心理教师陈秀芝看来,“聊一聊”也是一把育人育心的“温暖钥匙”。她在紧扣未来导向、解决问题导向的积极“聊一聊”中,将心理学上的“焦点解决法”融入了一场师生的“心灵对话”,并如愿解决了小川的问题。

  启智润心,是师者之责,也蕴含师者智慧。

  在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际,潼南区多措并举,全面实施“逐光成长”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形成全链条、全流程、全时段、全周期心理健康工作闭环体系;依托全市“社会·愉悦·惠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实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行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配备、心理辅导室建设、学生健康档案建立100%全覆盖等,赋能教师育人更育心。

 躬耕不辍

  以久久为功写就教育坚守密码

  “站在学生视角”懂学生、教学生,方能以久久之功写就教育坚守的密码。从教38载的潼南别口乡小学校老教师沈黎明,正是这样的典范。几十年如一日,迄今他仍肩负科学、美术、数学、出纳等工作。

  他感慨说道,教育是一天天陪出来的,久久为功就是一个“信”字,正因为陪得久,学生才信。

  如何“走进”让学生“信”呢?

  沈黎明说,教育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孩子“真感受到”。90年代,别口小学教学设施落后,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学习,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资源做教具:把白萝卜切成圆讲解圆和长方形的关系;借助蚊香盘加热教授热传递;带全班同学到田埂上,让他们亲手摸、亲眼看没有见过的油菜花——“你看,这就是黄的。”“这结的就是籽。”

  “那种真真实实的感受,坐在教室里永远得不到。”这种“真”让沈黎明在教育之路上坚持了一辈子;这种“真”也与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小学校数学名师李小红的“真味课堂”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李小红从教25年来,坚持以“数学好玩”为宗旨,践行数学源于实践这一理念,努力追寻自己的“真味课堂”。

  她说,“真味”的含义是指真实的意旨或意味。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以真实的状态与认知,真诚帮助与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对形式主义,扎实推进教学,注重学习效果,力求一个“真”字。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说,体现一个“味”字,即在真实情境中体会“鲜味”;在自主探究中感悟“深味”,在精讲点拨处体会“韵味”,实践运用中耐人“寻味”,反思回顾再细细“回味”。于是,开学第一课,她便通过阅兵仪式和孩子们探讨其所包含的高度、角度、排列等数学相关的问题,加强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的能力,用心用情去品味数学学习中的“真味”。

  无论是以“信”笃学,还是“真味”促教,师者都应用心听、亲手教、踏实陪,别丢了别人的信,也别忘了为什么出发,以此将作为师者的基本功扎扎实实做好,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更多教师在师者之路前进。

  潼南区开展美术课直播,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重庆市潼南区教师进修学院桑倩慧介绍,近年来,教师进修学院组织各学科开展“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互动研讨、专家讲座等多元形式,帮助全区教师高效开展教学工作;打造覆盖全学科、各学段的优质课竞赛,为教师提供系统性历练平台;开展各学科教研员“领航工作坊”活动,通过多维度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助力教师成长与片区教研发展;组建由区内骨干教师、教研员组成的送教团队,开展“乡约名师”送教活动,发挥区域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助力全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潼南区打造“中西部县域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

  “从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数据来看,潼南区课堂教学质量发生显著变化:全区小学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相关题目上,学生的得分率逐年提高;校际差距逐渐缩小,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均衡的分配。”桑倩慧补充道。

  铸魂扎根

  以师者执着在发展中绘就图鉴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对劳动教育这么执着?我想说,因为我亲眼看到,当孩子们亲手种下一颗种子、完成一件手作、为家人做一顿饭时,他们眼里绽放的光芒,是任何一张满分试卷都无法替代的。”来自重庆市潼南区潼州小学校的劳动教师邓小东说。

  邓小东,从最初的数学教学,到后来痴迷于综合实践活动,再到如今全身心投入到劳动教育中,他在潼南的教育田野上已耕耘22年。他说,虽然身份在变,但初心未改,那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孩子在动手劳动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去年秋天,他们的“小小农学家”劳动基地丰收,孩子们把南瓜义卖后,用赚来的钱给敬老院的老人每人买了一副手套。当一个孩子给一位老奶奶戴上手套时,老人握着他的小手说:“娃儿,你的手怎么这么糙?”孩子挺起胸膛说:“奶奶,这是劳动的手!”

  他忆及那一刻,无比动容,“这就是劳动教育的价值,它赋予孩子的,不止粗糙的手掌,更是内心的丰盈、担当的脊梁和感受幸福的温度。”

  同样地,从一名数学教师转为科学教师,把科学的温度传递给学生的还有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小学校的沈梅。

  沈梅说,她从数学转战科学,源于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她在名师工作室培训中深受上海宝山实验学校“问题化教学”启发。她发现,以学生问题为驱动的课堂,能真正培养探究精神和核心素养。于是,回校后,她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开创跨学科科学社团和名师工作室,带领孩子们学习编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并在重庆市第三届智能机器人比赛中成功获奖。

  潼南区举行教育系统2024年全面从严治党暨清廉学校建设工作会。

  据了解,潼南区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国培做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动培保全员、校本重教研”四级联动互补的培训体系;健全“新入职教师一骨干教师一学科名师一学科带头人一教育家型教师”五级教师成长体系;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体系;加大思政、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领域教师转岗培训,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和补足紧缺学科教师等不断为教师成长赋能。此外,还狠抓教师队伍“关键少数”,大力实施“五名”队伍建设,致力打造潼南基础教育精品名师队伍。

  涪江不息,文脉不止;师者如灯,薪火不熄。一直以来,潼南师者始终以教育赤诚干在实处,走在前线,切实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绘就了潼南师者“教育家精神”实践图鉴。未来,潼南区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奋力谱写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潼南篇章。(谢兰兰、王亭羽)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