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李武益,重庆市双桥中学高中政治教师,从教33年,担任班主任27年。曾获双桥区优秀班主任、双桥区先进教师、大足区优秀班主任,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最美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师者对话】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因材施教”方面,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你如何帮助不同特质的学生成长?
在我33年的教育路上,有一段故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也时时提醒着我“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2000年9月,我担任高2002级2班的班主任。国庆刚过,班里来了一个转校生——小谢。他低着头,一言不发,洗得发白的书包格外扎眼。办理入学手续时,他的父亲紧紧攥着登记表对小谢说:“好好读书,别再惹事,你已经转了10所学校了。”那一刻,我能感受到这句话像石头一样压在这个少年的肩上。我赶紧打圆场:“您放心,孩子交给我,肯定能有进步。”家长反复道谢的模样,让我心里犯起嘀咕:到底多调皮,才会被10所学校“送走”?
起初的三周,小谢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他思维敏捷,除了英语课偶尔走神,其他科目都跟得上,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虽然常和几个调皮的学生玩在一起,但是从未越过校纪班规的“红线”。我正稍稍放心,“麻烦”却发生了。
一个周日返校日,我刚进教室走到小谢周围就闻到了一股酒气,小谢趴在桌上,明显是喝了酒。当时的我内心很生气,但看着他耷拉的脑袋,还是克制住了情绪。我轻轻拍拍他,说:“是不是不舒服?先回宿舍休息。”我叫两个同学扶他走时,全班同学的眼神都带着疑惑,像是在等一场“暴风雨”。
接下来三天,我并没有找他谈话,也没有通知家长。直到第五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他写来的一封信:“李老师,这几天我一直害怕您批评我、叫家长,甚至让我转学……可您什么都没做。您是第一个愿意包容我的老师,我以后一定不再惹事,您信我。”
我知道,教育的契机到了。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红着眼圈,终于向我敞开心扉。他说起父母常年争吵,说起以前在学校被误解就破罐子破摔,逐渐变得自暴自弃,说起这次喝酒是因为生日没人陪。他小声说:“将来也想当老师,像您这样对学生好的老师”。
我没有直接批评他喝酒的行为,而是先肯定他的理想,再慢慢与他探讨人生成长的历程、困难和渴望成功的喜悦,后来还抽空帮他补英语的薄弱点。那次谈话之后,小谢像变了一个人,主动提问、帮助同学,再没有违反过纪律。
后来,他顺利从教育学院毕业,真的成为了一名教师,如今已执教二十年,还成长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每次回想起他,我都提醒自己:规矩是“死”,可教育要“活”。教育不应是“流水线”,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就像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多一分耐心,多一点包容,或许就能帮一个孩子找到人生的方向。因材施教,更是因“心”施教,我们给予孩子的信任与等待,将在岁月中沉淀为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