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杨丹丹,中学一级教师,教龄12年,曾获大足区“四有好老师”,龙水镇“优秀班主任”称号。任教于重庆市大足第一中学校,担任班主任,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
【师者对话】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因材施教”方面,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您如何帮助不同特质的学生成长?
从教12年来,我越发觉得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因材施教,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我想讲讲我的学生小渝。2022年,我第一次注意到小渝,是因为教室走廊里那阵格外明显的“沙沙”声——他总是低着头,双脚拖沓着,蹭着地面走路,仿佛每一步都带着千斤重量。
作为班主任,我悄悄观察发现,他课上从不敢举手发言,课间也总独自坐在座位上刷题。一次自习课,我指着他草稿本上清晰的受力分析图说:“这步推导比参考书还简洁,怎么不跟大家分享?”他猛地抬头,眼神里满是慌乱,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我想,他不是没有光芒,只是缺了一个被“看见”的契机。
从那以后,我把班级物理小组的小组长职位交给了他。起初他总躲着任务,我便鼓励他在小组里先跟一两个同学讲解思路。
小渝身上真正的转变是从一次物理竞赛开始的。
他犹豫着要不要报名,我鼓励他说:“咱们试试。”备赛时,他遇到瓶颈会主动来找物理老师讨论,走路时头也慢慢抬了起来,鞋子拖地的“沙沙”声渐渐消失。最终他拿到了学校第一名,我还记得他领奖那天,站在领奖台上笑得特别灿烂。
高三冲刺阶段,小渝的物理优势越来越突出,还主动帮同学补薄弱知识点。填报志愿时,他拿着重庆邮电大学的招生简章问我:“老师,您觉得我能行吗?”我指着他的物理奖状说:“当然能,你早就是闪闪发光的人了。”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小渝特意跑到学校,脚步轻快地递给我喜报。看着眼前自信开朗的少年,我想起初见时那个躲在桌子后刷题的他,忽然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育最动人的,就是要耐心看见、真心相信、用心点亮,帮助、引导、陪伴学生把“不敢”变成“我能行”,让每一个孩子的潜力,都不再被自卑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