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向兴春,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中心小学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大足区骨干教师,被推荐为教育部2024年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人员。教龄11年,现任教道德与法治学科。
【师者对话】
面对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你如何通过教育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支持?
作为重庆市大足区高坪镇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4年踏上讲台至今,十一年的光阴,我一直在乡村校园里书写和孩子们的故事。我所在的学校,学生们很多是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内心往往脆弱而敏感。正是因为自己也曾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是老师的爱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更深切地懂得:乡村孩子的成长,更需要教师持续的爱来浇灌与滋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温暖与力量。因此,我常常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与他们的家人对话,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了解家人眼中的孩子是怎样的……也经常与孩子们聊天,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内心世界。我始终相信,只有真正的、全方位的了解孩子,才能在他们需要时给予真切的爱与真实的帮助。
记得班里一个叫小畅的学生,时常调皮捣蛋,是很多人眼中的“坏孩子”。但我没有放弃他,经常找他到办公室谈心,教他为人处世、控制情绪。有一次偶然得知他从未在生日时吃过蛋糕,就在他生日来临之际特意买了一个,还鼓励他带回家与家人分享。慢慢地,我发现,他的叛逆其实只是为了引起周围人的关注。通过一次次耐心引导,他逐渐学会了用更正确、更积极的方式表达自己,也感受到了被爱和被信任的温暖。
对于有些学生,也许只要适时的浇灌就能开出“花”,而有的则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的爱来滋养,才能看到变化。
小星是一个留守儿童,因为复杂的家庭原因,性格格外封闭。刚接触她时,她那警惕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通过家访和日常中的细心关注,我渐渐明白了她内心的孤独。我主动和她交流,课堂上多提问、多鼓励,课后也常找她聊聊心事。起初她只是用只言片语回应,但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向我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向我诉说烦恼与内心想法,遇到问题会主动与我交流,我也会及时给予她帮助,引导她用正确的态度与方式去面对困难与问题。如今的小星,脸上常常带着笑容,也变得乐观开朗。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望。从教以来,我始终秉承着“师以德为本,心以爱为源;以真理教书,用真情育人”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愿意继续用耐心和爱心为学生们点亮“一盏灯”,陪伴这些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步。我希望我的存在能让学生们感受到,身边有人愿意倾听、理解和支持他们,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