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王永洪,教龄21年,重庆市大足中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高中生物骨干教师,重庆市生物学奥赛优秀教练,大足区教育专家资源库成员,大足区第二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大足区优秀教师。
【师者对话】
从教以来,哪一刻让你深刻感受到“教师”这一职业的意义?请讲述你的教育故事。
从教多年,我始终坚信,教育不是灌输。如何唤醒学生的探索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学生在我的数字化课堂教学中,真正因“学懂”而眼神发亮时,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这两个字,原来可以如此闪耀。
那一堂课,是高中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概念、步骤等内容,只能靠机械记忆,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和本质,这和我反对死记硬背、主张“追根溯源”的教学理念完全相悖。
于是,我决定做出改变。
我采用了“理性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用数字化教学,将晦涩难懂的生物知识用动画和虚拟实验呈现出来。我提前制作出3D动画,模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与工作过程;还准备了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可以自主调整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变量,以此来观察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
上课那天,当我把动画和虚拟实验呈现在屏幕上时,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瞬间活跃起来。最让我惊喜的是一位平时对生物并不太感兴趣的男生,他突然举手问:“老师,如果线粒体的内膜受损,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会不会减少?”
我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鼓励他通过虚拟实验自己去验证。他拉着同桌,在虚拟实验中边调整参数、边记录数据,最后特别兴奋地抬头说:“真的会减少!因为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那一刻,我的教学设计真的让学生“动”起来了——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课后,有学生跑来跟我说:“老师,原来生物这么有意思!我现在终于懂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为什么能相互联系了。”
之后,我受邀到四川、贵州等地给当地的高中生物教师做培训,专门分享了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和数字化教学的方法。一位贵州的老师听完后拉着我说:“王老师,您的‘理性课堂’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可以不用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用更生动的方式帮他们理解知识。”
这些瞬间串联起来,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师”二字中蕴藏着无穷能量,教师的价值,藏在让学生高效、深度学习的课堂里,藏在得到同行认可、一起推动教学进步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