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杜波平,重庆市大足区海棠幼儿园教师,从教26年,曾获重庆市特级教师,重庆市最美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骨干教师。论文、赛课、教学技能大赛多次获国家级、市级、区级一等奖。
【师者对话】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技术赋能教学,同时守住教育的“温度”与“灵魂”?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正站在创新与传承的交汇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技术是赋能教育的工具,但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永远在于人的联结与成长的温度。”
在课堂中,我会借助增强现实(AR)技术,带领孩子们“走进”浩瀚的星空、“潜入”神秘的海底,拓展他们对遥远自然和多元文化的感知;利用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的操作性、互动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会使用AI谱曲软件将孩子们写的儿童诗,谱成简单的旋律,生成独一无二的“班歌”,同时,借助图像识别和儿童友好型搜索引擎,共同查证他们好奇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在一次次提问和解答中,激发更深层次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力。
人工智能确实拓展了孩子的认知边界,也让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高效。但我认为,它始终无法替代真实世界中丰富、复杂且多感官参与的直接体验。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技术只是锦上添花,真正的教育重心始终落在儿童的“具身认知”和“真实感受”上。
我带领孩子走出教室,让孩子在自然中奔跑,感受风拂过皮肤的触感变化,嗅闻泥土与花草的不同芬芳,聆听虫鸣与鸟叫的细微差别,观察蜻蜓如何点水、蚂蚁如何协作。他们可以亲手数花瓣、堆石头、捉泥鳅,甚至被允许“弄脏衣”“踩湿鞋”“裹满泥”。我认为,正是这些看似“不完美”的体验,构成了孩子与真实世界最本真、最深刻的联结。技术扩展了视野,但自然与生活给予了成长最宝贵的养分。
在人工智能带来效率、拓展边界之外,我更愿以真实的陪伴、温暖的互动和信任的支持,守护每个孩子的童年。让他们既能拥抱科技的可能,更能扎根生活的真实;既能享受虚拟探索的乐趣,也更懂得热爱这个有风、有雨、有生命、有温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