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闪耀时|唐兢晶:用爱与信任共筑成长桥梁-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10 12:47:33
来源:大足区教委

师者·闪耀时|唐兢晶:用爱与信任共筑成长桥梁

字体:

  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唐兢晶,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教龄26年,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大足区骨干班主任、区家庭教育讲师团秘书长、区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家组成员。

  【师者对话】

  你认为“家校共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请分享一次成功的家校合作案例。

  在我看来,“家校共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爱与信任。

  家长和老师如同孩子成长路上的双翼,只有同心同向,同频共振,才能托举孩子越飞越高。家长信任老师,尊重老师的教育方法,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能够把孩子教育好;老师信任家长,尊重家庭的教养方式,相信家长的反馈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有了同一个目标,就能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如此才能将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助力孩子茁壮成长。

  我的班上有一个孩子叫小溪,一年级初见他,圆圆的脑袋,留着小平头,一双小眼睛很有神。没想到,开学第二天,他就没带语文书。当我轻声询问时,他突然情绪失控,大哭着喊道:“我没有妈妈。”我没有责备,而是先把他抱在怀里,等他平静后,把自己的书借给了他。

  课后我立刻联系小溪的家人,小溪的婆婆在电话那头情绪激动,拒绝谈论孩子母亲的事。我意识到,如果不能打破家校之间的隔阂,与小溪的家人进行有效沟通,真正的共育就无从谈起。

  此后,我每天将小溪带在身边,教他写字、读书,送他课外书籍,耐心引导他如何与同学相处。渐渐的,他越来越信任我,情绪也越来越稳定。放学时,我总会主动与小溪的婆婆聊几句,让她慢慢感受到我是真心为了学生好。信任,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渐渐地,小溪的婆婆愿意听我说话,也开始接受一些小的建议。

  一个周末,我专程来到小溪家中,和婆婆认真讨论了小溪的问题。我诚恳地说:“您照顾孩子生活,我教他文化知识、为人处世,但是孩子还需要母爱才能更好的成长,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让孩子在爱里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学会爱。”这番话终于打动了小溪的婆婆,我们达成了“每周让小溪见妈妈”的约定。

  自此之后,小溪有妈妈的陪伴、奶奶的照料,在学校变得一天比一天开朗、积极。

  我常常感慨,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与信念的工作,每一次家校携手,都是为了让孩子的世界更加明亮,而这个过程中,“信任”与“爱”万分珍贵,家校之间各司其职、彼此呼应,才能真正为孩子撑起一片完整的天空。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