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刘辉英,重庆市潼南区育才小学校语文教师。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先后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龄32年。
【师者对话】
你认为“家校共育”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请分享一次成功的家校合作案例。
作为一名从教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奏,而是家庭与学校共同谱写的交响曲。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学生小豪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家校共育”的温度与力量。
初遇小豪时,他刚上三年级。这个性格内向,总是安静坐在角落的男孩,很少举手发言,作业也时常迟交。起初,我以为他只是慢热,但经过观察、沟通后,我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小豪的父母工作非常忙碌,父亲常年在外,母亲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常常疲惫不堪。家里几乎没有亲子阅读或谈心的时间,小豪常常独自写作业,遇到困难也不知如何求助。
对于小豪的情况,我主动和小豪妈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那天,我们坐在她家小小的客厅里,我坦诚地告诉她:“小豪其实很聪明,只是缺少一点陪伴和鼓励。我们一起来帮他,好吗?”她眼眶红了,轻轻点头。
从那以后,我们开始了一段“家校共育”的尝试。我调整了小豪的座位,安排性格开朗的同学和他坐同桌;每天放学前,我会特意和他说一句鼓励的话。同时,我和小豪妈妈约定:每天哪怕只有十五分钟,也要放下手机,专心陪孩子聊一聊学校的事,哪怕只是听他说说今天吃了什么。
更关键的是,我们制作了“成长小本”——一本简单的笔记本,小豪每天写一句心情或遇到的困难,老师和家长轮流留言回应。记得有一次他写道:“今天数学题不会,不敢问老师。”我在本子上回他:“老师最喜欢爱提问的孩子,明天我等你来问。”他妈妈也写下:“妈妈小时候也怕问问题,后来发现问了才知道答案,真好。”
改变悄然发生。慢慢地,小豪开始主动举手,作业也渐渐按时完成。一次家长开放日,他妈妈红着眼睛对我说:“老师,这半年,我学会了慢下来。原来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他需要被看见。”
那一刻,我感动万分。教育的温度,不就是在于“被看见”吗?看见孩子眼泪背后的委屈,看见孩子调皮背后的渴望,看见孩子沉默背后的思考,看见每一个孩子,本来的模样。家校共育,不是学校布置任务、家长被动执行,而是老师看到家庭的难处,家长理解教育的用心,让孩子在双份的爱中成长。
“被看见”是教育的前提。当家庭和学校真正手牵手,孩子眼里的光,就会一点点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