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彭涛,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重庆市小学语文学科名师,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潼南区“最美教学名师”,教龄26年。
【师者对话】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未来,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保持教育热情?
从教二十六载,我大半时光在城区学校度过。去年,我响应组织安排,来到潼南区玉溪镇小学担任校长。这段从“城”到“乡”的旅程,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国教育的另一面,也更坚定了我的信念:青年教师是教育的生力军,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读懂乡土,播下希望的种子
城乡教育差异客观存在,但并非不可跨越。我刚来时,看到不少青年教师怀揣理想却步履维艰:缺乏指引、资源有限、成长缓慢。于是我牵头开展“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究”项目,带领老师们共同摸索真正属于乡村的成长方式——我们成立“琢玉”成长营,开展基于本校的读书沙龙、经验分享、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让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在团队中被关注、被支持、被赋能。
小步前行,静待育人的回响
我常对年轻教师说,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尤其在乡村。不必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一节课堂精心打磨、一次谈心真诚相待、一篇反思真实记录,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恰是抵御职业倦怠最坚实的力量。我们收集老师们的“三笔字”“精品课例”“教育故事”,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档案“琢玉记”,不是为了评优评先,而是为每一份成长留下温暖的注脚。
打开视野,不忘育人的根脉
我积极引入城区优质资源,组织教师参与区域教研、加入名师工作室,但我更强调:教育不是把城市复制到乡村,而是让每个乡村孩子自信、有光地走向未来。我鼓励青年教师带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把玉溪地域特色红高粱、非遗石刻等融入课堂,让教育扎根泥土、散发乡土芬芳。
来到玉溪小学这一年,是我教育生涯中格外珍贵的一年。我深深感到,我的使命,就是为乡村教师点灯铺路——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营造“敢尝试、容失败、共成长”的生态环境。如果你也正走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我想对你说:你的每一分坚持都意义非凡。愿我们不忘教育初心,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期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共同谱写无愧于时代的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