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陈泳洁,重庆市潼南职教中心计算机专业教师。中共党员,市级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教师”,潼南区“优秀教师”“最美巾帼奋斗者”。
【师者对话】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你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给予中职留守、特殊学生群体支持与帮助?请结合相关育人案例进行说明。
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我每天与这群鲜活的孩子朝夕相伴。在班级管理中,留守学生与特殊学生群体,始终是需要教师倾注更多耐心与关怀的对象。于我而言,中职教育从来不只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场心与心的真诚对话。
细心呵护,叩开心扉
走近学生的第一步,就是与他们建立信任,让他们有安全感。很多学生因为长期缺少父母陪伴或自身特殊情况,内心敏感,甚至自我封闭。面对他们,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和特点,主动找他们聊些“无关学习”的日常——“吃早饭了吗?”“昨晚睡得好吗?”正是这些细碎的关心,让学生们慢慢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进而愿意敞开心扉。
我曾带过一个留守女孩小晨(化名),她性格孤僻,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发现她总独自吃饭后,我便每天打饭时“碰巧”坐在她旁边,偶尔聊几句饭菜口味,或是校园里的小事。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某天放学后,她突然走到我面前,小声说:“老师,我能跟你说件事吗?”那一刻,我知道,我们之间的信任桥梁,终于搭建起来了。
慧心发现,点燃信心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他们建立信心。很多中职生在过往的应试教育中受过挫折,容易自我否定。作为班主任,我会用心观察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长处。
学生小亮(化名)有社恐障碍,与人说话总低着头,不喜欢与同学接触,甚至一度想转班。但我发现,他画得一手好漫画,学习动手能力极强。于是,我鼓励他牵头成立班级漫画社团,还特意在班里展示他的作品,将画作分享到家长群里。当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投去赞赏的目光时,我明显看到他眼中多了几分光亮。
后来,小亮渐渐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并进入艺体部当选了部长。当上部长,自信满满安排艺体部工作的那一刻,他眼里的光,我至今都还记得。身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把“我不行”变成“原来我可以”。
同心协力,护航安心
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我会主动帮他们向学校申请相关补助,或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对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我会定期约他们散步谈心,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的心理社团。
学生小希(化名)因身体残障,导致自卑而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我便在学校开展比赛活动时,强调“全员参与优先,成绩其次”,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后来,小希去企业实习,我提前与企业沟通,为他匹配合适的岗位,还组织同学成立互助小组帮他融入集体。如今,他已顺利完成实习,还时常给我发消息说:“老师,同事们都对我特别好。”
我始终明白,对这些学生的关爱,从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我们学校建立了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和职业导师联动机制,定期沟通留守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情况,共同制定帮扶计划。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对接企业资源,为这些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相信,教师多一份用心,多一份坚持,或许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轨迹。未来,我仍会一如既往地为每一位中职学子护航,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