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闪耀时|刘军桦:32年深耕课堂 与重庆八中特色教育共筑好教育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11 13:06:46
来源:渝北区教委

师者·闪耀时|刘军桦:32年深耕课堂 与重庆八中特色教育共筑好教育样本

字体:

  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刘军桦,高级教师,重庆市第八中学校英语教师,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十佳女园丁”。

  【师者对话】

  在“双减”背景下,你如何重新定义“好课堂”和“好教育”?请分享你的实践与思考。

  “原来留学不只是光鲜的‘镀金’,还要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阵痛。”我所教授的重庆市第八中学校高2024级24班的学生们,在看完留英学生录制的VLOG后轻声感慨道。这节以“留学选择”为主题的英语课,没有局限于单词默写与句型操练,却让学生们对“未来”与“成长”有了更真切的思考——而这正是重庆八中“智慧教育”“融合教育”“英才教育”特色理念在一线课堂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智慧赋能

  数字工具架起课堂与世界的桥​

  “没有真实体验地讨论,只是空泛之谈。”面对学生对留学话题的茫然,从教32年的我没有止步于课本案例,而是转身点开了微信对话框——那里存着我10届学生的联系方式。短短三天,分布在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的10名校友陆续发来视频、音频与VLOG。

  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素材,被我剪辑成课堂短片,配上哔哩哔哩的 “海外留学文化差异科普”短视频,构成了一堂“数字赋能”的英语课。传统课堂是“教师讲、学生记”,智慧教育要让技术成为“打开世界的窗口”,在我看来,英语备课清单里得永远有“新鲜元素”:用英语学习APP布置个性化作业;和学生一起讨论哔哩哔哩上的英语演讲视频等。这种“技术为教育服务”的实践,正是重庆八中“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搭建数字化平台,让课堂突破教室的四壁,连接起更广阔的真实世界。​

  融合共生

  一节英语课里的多维教育密码​

  “这节课教的不只是‘study abroad’这个短语,更是跨文化理解与生涯规划。”一直以来,我致力于让“融合教育”的深层逻辑藏在我的课堂设计中。当学生看完来自与世界各地校友视频后,我抛出三个问题:如果选择留学,你会如何兼顾文化适应与家国认同?哪些能力能帮你应对海外挑战?国内深造与出国留学,如何结合自身优势选择?​

  这种“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生涯指导”的融合,正是重庆八中“融合教育”的生动实践——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成长维度,让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同频共振。“英语是工具,更是桥梁。”记忆深刻的是有个内向的学生在课堂讨论后,主动找我请教如何提升英语口语以便未来参与国际交流。

  我觉得,当语言学习与学生的人生目标结合,教育就有了真正的力量。如果只按教材讲留学话题,学生最多记住几个句型,但永远不会有触动。

  英才共育

  为时代新人植下“双视野”根基​

  “读书不是为了‘走出去’,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我的课堂上“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从来不是割裂的。

  “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的追求,正是重庆八中“英才教育”的核心目标。32年来,我带过的学生中有人留学后归国投身科研,有人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有人在基层用英语服务外贸企业。“英才不是‘分数高’,而是‘格局大’。”我一直坚信好教育的答案,即在理念与实践的交汇处。​

  当每位教师都成为“四个教育”的践行者,好课堂就会遍地开花,好教育就会滋养出更多时代新人。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