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邱文亚,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初中英语教师、教师教育中心副主任。从教14年,担任班主任12年,渝北区骨干教师、区初中英语兼职教研员、重庆广电集团教育专家库成员。
【师者对话】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因材施教”方面,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具体而言,是如何帮助不同特质的学生成长,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闪光处长板
让每一种天赋“闪烁”
我深信“教育是成就,更是成全”。我的英语教学主张是“你的语言能走多远,你的世界就有多宽广”,这不仅是对语言的追求,更是对每个独特生命的尊重。
“因材施教”从来不是机械的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直面生命差异的教育本质。它要求我们关注学生闪光处的“长板”,而不是紧盯着成绩单上的“短板”。我曾经遇到一个女孩,她书面成绩优秀却性格内向,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我没有勉强她当众演讲,而是发现她文笔细腻、思考深刻。于是,我和她开始了“英文交换日记”。通过纸笔的对话,我触摸到了一个丰富而深刻的灵魂。随着她的文章一次次成为班级范文,一种“安静的自信”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她也终于在适合自己的时刻,勇敢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还有一个相反的案例:一个男孩活泼好动,考试成绩起伏较大,但他的英语语音语调特别地道,表现力十足。我便特意为他打造“展示的舞台”:请他担任班级“英语播音员”,鼓励他参加“英语趣配音”大赛。英语从他的一门普通学科变成了绽放自我的高光舞台。这种成功的体验和获得的认可,推动他克服学习惰性,获得了全面成长。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努力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发现思想者;通过“课本剧表演”发掘表演者;通过“项目式学习”找到组织者。我始终认为,教育的艺术,是让每一种天赋都能找到自己的闪烁方式。 而作为教师,我的使命就是去发现每一束微光、点亮它,并满怀喜悦地欣赏这片灿烂的星空。
“看见”与“共情”
奔赴温暖成长之约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面对新时代学生的挑战,我认为核心是“看见”与“共情”。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深切呼唤,它要求我们能敏锐地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诉求。
网课期间,我注意到女孩小敏的摄像头背景总是异常昏暗,她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少,课堂上也听不到她自信地表达。我没有在公屏上简单催促,而是在复课后私下拜托同学成为她的“饭搭子”,邀请她陪我一起“云逛操场”,与她分享我自己的成长故事。当一个深夜,我收到她发来长文,倾诉因家庭原因长期失眠的痛苦时,我知道,信任的桥梁搭建起来了。这份发自内心的关切,让她从沉默到信任,最终也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迷茫。这件事让我坚信,教育的引导,始于细致地观察和真诚地等待,让学生先信任你,教育才会真正发生。
面对网络沉迷,我的策略是“转移战场,创造价值”。我曾遇到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我没有简单批评,而是发现他在游戏中极具策略领导和团队协作能力。我请他“传授”游戏攻略,并顺势引导,“你的领导力是现实世界更稀缺的才能,我们的班级‘战队’更需要你,比如组织一场班级辩论赛?”同时,我与家长共商,将“禁止”变为“约定”,并鼓励他将游戏中的英语元素作为学习素材。教育的智慧,在于将孩子的“沉迷点”转化为“生长点”,让他在现实中获得比虚拟世界更强烈的成就感。
我坚信身教重于言传。我坚持每周跑步,并将记录分享到班级群。起初,孩子们只为我的坚持“点赞”,慢慢地,“青竹班长征计划”悄然开启,全班开始用运动打卡的方式集体“修行”。任何说教,都不及“和学生一起奋斗”更有力量。我和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设立个性化班干岗位,帮助他们拆解目标、规划时间,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育人,就是与孩子们一起,在爱与规则的平衡中,奔赴一场温暖的成长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