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田密,二级教师,重庆市渝北区黄桷坪幼儿园办公室主任、大班教师,教龄8年。
【师者对话】
“教育家精神”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你如何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教学?请结合学科特点或育人案例说明。
作为一名扎根幼教一线的教师,我始终认为,家国情怀并非遥不可及的大道理,而是体现在日常教学中那些细微却坚定的选择里。
在我看来,幼儿园阶段正是情感底色与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尝试将“中国”二字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童年经验。当我带孩子们诵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不只是为了诵读,更是为了在他们心中种下对土地与劳动的敬畏;当我和他们一起剪纸、画脸谱、听传统故事时,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也在体验中悄然流淌。我坚信,这些看似游戏的活动,实则是家国情怀最柔软的起点——认同,始于亲切感、热爱,源于具体的感知、传承。
除了文化启蒙,我也会注重在班级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共同体观念。当我鼓励孩子担任“值日生”、合作整理玩具、共同制定班级公约时,我是在告诉他们:每一个“我”的努力,都能让“我们”变得更好。这份从微小集体中生长出的归属感,将来会自然延伸至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我始终记得那个在朗诵中从胆怯到自信的孩子,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一份被点燃的、愿意站出来的勇气——而这,正是一个国家最需要的情感根基。
其实这一切教学的背后,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对其自身身份的自觉体认。“我”怎么样,孩子眼中的“世界”就可能是什么样子。我认真对待每一次活动、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耐心回应每一个问题,这些日常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从小学到幼儿园,从教学到行政再回到班级,变的只是岗位,不变的始终是“立德树人”的初心。我想用这份踏实、热忱,成为国家宏大叙事中一个真诚而坚定的微小注脚。
教育,说到底是一场心灵与价值的奠基。我愿持续以爱为犁、以文化为种,在日常点滴中守护童年,也在他们心中悄悄埋下家国的轮廓——那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可感的文化记忆、一份温暖的责任意识、一种踏实的人生态度。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育家精神,也是一个平凡教师至诚的报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