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用智慧与情怀点亮万千学子的未来。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值此契机,我们以“师者·闪耀时”系列报道致敬伟大的师者。通过与师者的笔尖对话,发掘一线教师的感人故事,传递“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专业精神,“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让那些平凡而温暖的教育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被敬仰,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共同书写新时代教育的璀璨篇章。
赵静,潼南区崇龛镇中心幼儿园副园长,先后获重庆市优秀论文一等奖、潼南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等16余项个人奖项。
【师者对话】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你是如何利用技术赋能教学,同时守住教育的“温度”与“灵魂”?
结合我园“师资有限、贴近自然、家园沟通需接地气”的特点,我认为,技术赋能教学的核心应是“做老师的帮手而非替代者”,同时锚定幼儿教育“以情育情、以动启智”的本质,守住教育的温度与灵魂。具体为“技术赋能:聚焦刚需,为教学‘减负增效’”“守住温度:立足人本,让技术服务‘情感与体验’”“守住灵魂:扎根本土,用技术激活‘文化滋养’”三方面。
乡镇园技术应用无需追求复杂设备,关键解决实际痛点。其一,用轻量化AI资源补教学素材短板。借助公益平台的“AI自然小课堂”“语音故事机”,将“动物认知”“季节变化”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再结合乡镇孩子熟悉的农田、家禽,让老师带着孩子到园外观察农作物、喂小鸡,实现“屏幕知识”与“真实自然”的联动。其二,用简单化工具减管理负担。通过低成本“AI成长记录小程序”,老师可一键上传孩子饮食、活动照片,自动生成简短总结,省下文书时间专注陪孩子游戏、讲故事。其三,用线上化工具通家园共育堵点。针对务农、务工家长,推送方言版“AI语音通知”、同步“班级AI相册”,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状态,且保留老师真人回复提问,兼顾效率与温度。
幼儿教育的温度藏在师生互动、自然体验中,这是技术无法替代的。一方面,我认为可以以“技术+自然”强化体验感。乡镇园最大优势是亲近自然,用AI识别植物APP教孩子认识狗尾巴草、蒲公英后,老师带领孩子到草地编草兔、吹蒲公英,让技术负责“认知启蒙”,老师与自然承载“感官体验与情感联结”。
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孩子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我们可借助AI将爷爷奶奶的“乡村故事”做成动画,再组织孩子分组扮演放牛娃、稻草人等角色,老师引导孩子理解“勤劳”“互助”的意义。技术让本土文化更生动,而老师通过游戏传递价值观,正是守住了乡镇幼儿教育的灵魂。
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坚信,乡镇幼儿园运用技术,要“接地气、补短板”;守温度与灵魂,需“不丢本、重互动”,始终让老师、自然与本土文化成为主角,技术只做“锦上添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