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医聊健康”。
近年来,微整形领域的美学潮流正经历着深刻的变迁,从一度风靡的“网红脸”到如今备受推崇的“自然美学”,这一转变折射出社会审美与个体意识的深层演进。医美不再只是追求年轻与标准,更逐渐聚焦个性化表达与情绪氛围的塑造。
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米兰柏羽整形美容医院微整形院长刘朝霞,请她分享一下对行业审美转向、防免同质化以及未来微整形趋势的见解。
主持人:刘院长,你好!
刘朝霞: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刘院长,微整形的流行趋势变化极快,从“网红脸”到现在的“自然美学”。在您看来,驱动这一美学转移的因素是什么?
刘朝霞:最核心的驱动是社会文化与大众心理的变化。早期“网红脸”带有明显标识性,反映某种消费升级。但随着其普及,原本的稀缺性和高级感逐渐消失,大众开始追求“去标识化”——美得自然、宛若天生,更注重悦己而非悦人。现代求美者更看重保留个人特色,实现自信提升。
另一方面,技术与材料不断进步,从大幅调整转向精细微调,助力实现更自然的效果。消费者也越发理性,关注过度整形的负面影响及长远价值。总体而言,这是一个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进化过程,核心始终是在保留原生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优化与年轻化。
主持人:医美技术越发达,我们塑造“美”的能力越强,但似乎也导致了“美”的定义越趋同质化。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又怎么去避免“同质化”的发生呢?
刘朝霞:从商业角度看,推广标准化方案确实更高效、易复制,个性化设计需要更多时间与技术投入。许多人误将某一流行特征当作美的全部,忽略了整体协调。
避免同质化,需消费者、医生和媒体共同努力:求美者应从“求同”转向“求异”,提升审美,注重整体和谐;医生应秉持美学理念,敢于提供专业建议;媒体则应倡导多元审美,避免过度使用“网红同款”等标签。最终,是要鼓励每个人相信并展现自己的独特美,而医者则应成为美的发现与塑造者,而非复制者。
主持人:除了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客观标准,高级的美学设计常常关乎“情绪传递”。您是如何通过微调来设计和塑造一种特定的“情绪质感”或“氛围美”?
刘朝霞:这个问题问得很专业和深刻,触及了现代医美设计的精髓。情绪质感的设计关键在于线条、比例和动态表现。清晰利落的线条易传递精致、聪慧感,圆润柔和则更显甜美、亲和。比例上,中下庭偏短、眼位偏低更显幼态,而分布舒展的五官则显大气高级。动态表现是自然美的核心,最高境界是表情自然、不僵硬。
例如:清冷感注重骨相塑造与清晰的下颌线条;娇憨感则侧重圆润眼型、饱满唇部和柔和轮廓,通过卧蚕、苹果肌等微调实现甜美无辜的气质。
主持人:展望未来5年,您预测微整形美学领域会出现哪些新的趋势或突破性的理念?我们是否会从追求“年轻化”和“标准化”逐渐转向追求“氛围感”“情绪美学”甚至是“技术增强化的独特个性”?
刘朝霞:我认为,未来五年微整形美学将不再是简单的除皱或填充,而会进化成一门融合了个性化表达、精准技术和高阶审美的综合性艺术,我们将彻底从追求年轻的标准化模板,转向塑造独特的技术增强型个性。不管是从理念到技术再到审美都会朝技术增强化的独特个性进化。我认为,未来五年微整形美学的最高的状态将是“无痕的准情绪表达”。
主持人:您能分享一下如何去定义所谓的“个性化”?是最大化地保留她/他的原生特色,还是在某个流行模板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修改”?您能否分享一个具体案例?
刘朝霞:个性化不是单纯保留原貌或小幅修改流行模板,而是基于个人原生条件与内在需求,进行目标导向的优化设计。它涵盖三大要素:尊重原生基础、洞察真实诉求、搭建实现目标的桥梁。例如某类求美者面中部凹陷,显得“苦”相。我们并不是简单抬高鼻梁,而是通过综合提升面中部、重塑光影关系,改善凹陷同时增强柔和感。过程中综合运用注射提升、鼻部支撑与肌肉调节等术式,实现自然上扬效果。这是从诊断、目标、方案到结果的全面个性化,是以求美者为中心、医者主导的私人定制过程。
主持人:好的,感谢刘院长的精彩分享。您的见解也向我们揭示了微整形美学正从千篇一律的“标准化”,迈向尊重个性、彰显自信的“自然个性化”新阶段。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审美理念的深刻觉醒,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刘朝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