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州小学教共体:从“一校独秀”到“群校共进”的教育蝶变-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9/29 14:20:08
来源:潼南区教委

潼州小学教共体:从“一校独秀”到“群校共进”的教育蝶变

字体:

  九月,潼州秋意初显,阳光和煦。在潼州小学的校园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玉溪小学、五桂小学、宝龙学校和田家学校的教师代表。他们齐聚于此,开展为期两天的跟岗研修,共同聚焦“资源共享、研训共促、成长共进”,通过“教研链、师资链、活动链”三条路径,深入体验“潼州教共体”的“三维联动、三链赋能”模式。从课堂观摩、评课议课,到集体备课,一个个真实的教学现场,生动诠释了“共研、共享、共进”的教育理念,推动区域教育实现从“一校独秀”到“群校共进”的跨越。

  潼州小学教共体2025年秋期跟岗交流会现场。

  活动链:搭建文化共享的平台

  9月15日清晨,潼州小学升旗仪式举行。师生整齐列队、歌声嘹亮,来自宝龙学校的张老师情不自禁举起手机记录:“这样的精气神,一定是日常培养出来的!”随后,二年级2班的班级展示更让人眼前一亮——孩子们手持自制的“班级公约卡片”,用朗朗上口的童谣唱出“发言要举手,互助好朋友”,童真之中流露出对集体的认同和热爱。

  在潼州小学操场,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升旗仪式正在进行。

  这一充满仪式感的环节,正是“活动链”运作的真实体现。潼州小学以升旗仪式、班级文化展示为切入点,打破校际隔阂,让成员校教师沉浸式感受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节。玉溪小学的李老师一边录制视频,一边感慨:“我们正在发愁如何让低年级孩子理解班规,这种‘童谣+漫画’的形式非常实用!”活动结束后,她立即与潼州小学班主任商讨,计划合作设计适合本校的“班级公约活动方案”。从一所学校的文化展示,到多校共同探讨文化建设,“活动链”为校园文化共生提供了切实的载体。

 教研链:推动素养落地的课堂变革

  随后两天,潼州小学一至五年级共开放18节语文和数学常态课。9节语文课涵盖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等类型,9节数学课则聚焦数学提问、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为跟岗教师呈现了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这一切,正是“教研链”发力的结果。

  课堂展示。

  唐凤玲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场景歌》一课,用彩色卡片拼凑场景,帮助学生认读生字“舰”“帆”,连平时内向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参与。杨秀珍老师在四年级《夜间飞行的秘密》中,组织“蒙眼听声”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蝙蝠探路的原理,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操作。这些课堂背后,是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磨课研讨、反思优化,不断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细节的持续努力。

  课堂展示中,教共体成员校教师认真听课。

  “以前只是听说潼州小学课上得好,今天亲眼所见,才知道每节课都充满了对学生的用心。”宝龙学校张老师这样说道。这些课堂不仅展示了潼州小学的教学实力,更让大家看到了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路径,也为校际共研播下了种子。

  师资链:从听课评课到共同研讨

  “杨老师,做‘蒙眼听声’实验时,怎样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唐老师,学生提问多样,您如何引导他们区分‘有价值的问题’和‘简单疑问’?”研讨环节,成员校教师不再止于客气地夸赞,而是带着真实困惑,与潼州小学教师展开深度交流。这场充满碰撞的议课,正是“师资链”联动见效的体现。

  主题研讨环节,潼州小学教共体教师交流分享。

  在这一过程中,潼州教共体逐步清晰了“课堂展示—问题研讨—优势互补—共研优化”的发展模式:以潼州小学的“初始课例”为蓝本,成员校结合各自学情和资源提出改进建议,共同打磨出“适配课例”,使各校师资优势转化为集体智慧。从“一人展示”到“群校共研”,“师资链”推动教研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为“群校共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共研计划: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

  两天的跟岗研修虽已结束,但教共体的协作才刚刚开始。四所学校共同拟定了“潼州教共体共研计划”,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共研机制:每周二下午,语文教师线上集体备课;每周三下午,数学教师开展研讨;每学期进行1-2次线下集中研修。

  课前,学科教师参与年级集体备课。

  “以前总觉得教研是一所学校‘自己的事’,现在明白了,一群人一起努力,才能走得更远。”潼州小学周晓红老师感慨地说。从线上集体备课到联合教学研讨,从一节课的反复打磨到一个方法的广泛共享,潼州教共体借助“三链”协同,真正把“一个人”“一所校”的努力,转化为“一群人”“一群校”的共同前行。

  正如杨建军校长所言:“教育优质均衡不是‘独角戏’,而是教育人携手奏响的‘交响乐’。我们要让‘三链’更扎实,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受益。”未来,潼州教共体将继续以“教研链”为核心、“师资链”为支撑、“活动链”为延伸,持续深化合作,彻底打破“一校独秀”的局面,真正实现“群校共进”的教育蝶变,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杨建军、贺静)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