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记者从市农科院获悉,近年来,通过农业重大协同推广项目——“重庆工夫红茶生产加工技术协同推广”的实施,我市在7个区县建起核心示范茶园3000余亩,带动示范基地红茶亩均增值500元以上。
项目负责人、市农科院茶研所研究员钟应富介绍,目前我国工夫红茶市场需求量增大,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重庆也不例外。去年,重庆工夫红茶产量达到1万吨,较上一年度增长4.48%,实现产值10.42亿元。
但是,重庆虽然是产茶区,却一直以绿茶见长,工夫红茶面临着品质不稳定、区域特色不显、标准化水平低等挑战。
“与福建等红茶产区相比,我们的茶树树种也更适合绿茶加工。” 钟应富说,但茶园经过多年发展不能重新改种,因此项目组便从加工技术方面开展研究,提升工夫红茶风味。
钟应富介绍,结合我市夏秋茶利用率不高的现状,项目组从茶园管理、加工技术方面开展了研究。比如,在茶园管理方面,通过有机肥、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提升茶叶产量和品质;在加工技术方面,针对不同茶区原料品质差异,针对性地分别配套加工技术,在参数、工艺上予以优化。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以市农科院为核心,联合市农技总站、西南大学专家团队,联动区县农业农村委、乡镇农技人员及茶叶企业,构建了“市—区县—镇—村”四级技术推广网络,汇聚科研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近100名专业人员,形成链条式、网格化服务模式,实现技术资源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无缝对接。
“我们还在各红茶产区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工夫红茶标准化技术。” 钟应富说,项目已累计在永川、南川等红茶产区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及农户180余人次、基层农技人员30余人次,培养企业加工技术骨干40余人。
据了解,项目开展一年多来,已在永川、万州、南川、黔江、秀山、江津、酉阳等茶叶主产区建立协同推广示范基地7个,核心示范面积达3000余亩,带动周边夏秋茶高效利用面积超4万亩。
通过“产学研推”一体化服务,示范基地红茶亩均增值500元以上,协助茶企研发的秀山红茶、宜居红茶、三峡红茶等6款高品质红茶,产品均价提升超20%。与此同时,辐射基地周边茶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3000余户,农户年均收入增长15%。
“通过精准施策,目前重庆已形成花香、果香、甜香等不同特色的工夫红茶产品,逐步突破同质化竞争困局。” 钟应富说,接下来,项目将在示范基地周边逐步扩大技术推广范围,加快把工夫红茶打造成巴渝茶文化的“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