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一大早,两江新区人和街道照母山森林公园人和水库,有市民不顾“危险水域、禁止游泳”的提示,擅自下水游泳。正在巡逻的无人机抓拍到这一场景,第一时间上传至两江新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并同步至人和街道“141”基层智治平台,数字预案自动分拨给街道生态环境岗的工作人员王军。
王军迅速联系上水库管理方,10多分钟后,管理方人员成功将游泳者劝离,一场潜在的安全事故被成功遏制。
这是重庆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生动案例。“十四五”以来,重庆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抓手,深化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双轮驱动”,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跑出“加速度”,让群众真切体会到安全有保障、办事少折腾、民生有温度。
险情快响
安全韧性之网越织越密
9月28日夜晚,合川区土场镇杨柳村,暴雨如注。
村民黄朝祥家的后山,裹挟着泥沙的水流愈发湍急。黄朝祥心头发怵:“后山会不会垮?”
正焦灼时,院坝传来紧急的大喊声:“黄大哥,有险情征兆,快跟我们走!”浑身湿透的镇村干部冲进院子,一边催促,一边搀扶起黄朝祥的老伴,拎起生活用品,护送老两口赶往临时安置点。
次日清晨,“轰隆”一声巨响划破山村——黄朝祥家屋后的山体边坡轰然垮塌,土石倾泻而下冲垮了房屋后墙。“要是没连夜转移,我们老两口就完了。”黄朝祥红着眼眶反复念叨:“这是救命的恩情啊!”
“暴雨来临前,区里就启动防汛应急响应,收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镇街干部立刻行动。”合川区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负责人刘磊介绍,从“雨来了再防”的被动应对,到“雨来前先备”的主动防范,靠的正是支撑城市安全韧性的智慧应急指挥体系:指挥中心统筹调度,指令秒级到达部门、镇街,应急响应时间从过去2小时压缩至30分钟内,为紧急避险争取了关键时间。
这样的“秒级响应”,在重庆处处可见。
今年夏季汛期的一场暴雨中,江北区南桥寺立交下穿道的数字应急“积水查”应用突然报警:路面积水超标!系统同步触发交通信号灯预警,交巡警迅速到场疏导、住建部门及时赶到排水,从紧急交通管制到恢复通行,环节紧凑、时间很短,未造成大面积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
除了群众切身可感的安心与踏实,城市安全韧性的提升,也体现在一组组“硬核”数据上。
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为应急管理装上“智慧大脑”,建成系统门户与数据底座,实现应急部门与市级相关部门数据“无缝对接”,应急响应速度较以往提升3倍;首次实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收集超过1100万条数据,生成超过5600张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图;创新建立“提前24小时预测-提前6小时研判-提前2小时临灾预警-过程中逐时跟进”机制,风险预警更加精准;配齐102万名灾害应急责任人、12.8万名网格员、2.3万名信息员,各种力量携手共同堵住风险漏洞,为城市拉起一张有韧性的安全网。
协同共治
“一体化”破壁垒、少折腾、提效能
10月13日上午,中秋国庆假期后的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在此经营5年的陈老板正忙着给客人打包重庆火锅底料。“各部门减少了到店检查的‘量’、提升了‘质’,生意越来越好了。”陈老板说。
原来,在国庆中秋假期前,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员上门说明了来意:“以后我们依靠‘执法+监督’数字应用,一次查完亮照经营和物价公示,绝不再耽误您做生意。”对照“综合查一次”清单逐项核查,全程不到半小时。
这正是重庆“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探索——打破各部门的执法壁垒,把专业执法人员整合为一支综合执法队伍,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精准监管、全面知道”的闭环检查。改革后,在磁器口古镇,像陈老板这样的商户,每月接受检查的频次从平均4次降到1次。
企业同样尝到改革甜头。黔江区科瑞南海制药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检查轮着来,生产线因此时不时要停工。现在‘综合执法团’带着数字化清单上门,一次查完,省心又高效。”
多部门协同共治,还融入“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治理中,停车难问题也大为缓解。
江北区五里店街道金叶世家小区紧邻小学,上下学时间段,有车主抱怨“找车位得绕三圈”。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机制,街道牵头公安、城管等部门打出“组合拳”,新增80个停车位,整治违停、清理“僵尸车”,通过智能系统实时共享车位信息,拥堵少了,停车顺了。
“十四五”以来,重庆深入推进三级治理中心建设,重点领域“大综合一体化”机制逐步完善,强化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行“综合查一次”,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执法事项综合率超过70%。交通缓堵促畅“大综合一体化”治理取得突破,道路高峰小时平均车速提升5.9%。
基层“智”治
轻装上阵解民忧,写好民生答卷
“终于不用当‘表哥’‘表姐’了!”两江新区人和街道工作人员邢晓琴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干部的心声。
曾经,街道、社区干部身陷“报表围城”,不同部门、系统索要的数据存在交叉,但数据不共享、不集成,大家忙于数据的复制粘贴、多头报送。
这一痛点,随着重庆“一表通”的落地而得到彻底扭转。
在基层智治体系下,“一表通”将“渝快政”作为统一入口,整合市级部门、区县、镇街、村(社区)四级高频报表,实现数据“一次填报、多方共用”。据统计,重庆各级各部门依托“一表通”,基层报表数量、处理报表时间和参与报表工作人员均实现70%以上的缩减,更多基层干部从报表中“松绑”,有更多时间、精力下沉到服务群众的一线。
“减负”不仅释放干部活力,更让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渗透到安全守护、矛盾化解的方方面面。
江北区寸滩街道吉庆里小区的居民胡先生曾因楼上房屋渗漏而焦心,通过“重庆基层智治”小程序反映问题后,社区工作人员当起“和事佬”,组织与楼上业主调解。一场可能升级的邻里矛盾纠纷,很快得到解决。
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实体化建成运行1个市级治理中心、41个区县治理中心和1031个镇街基层治理中心,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基本能力,体系带动全市1.1万个村社、6.5万个网格的基层力量共建共治,确保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如今,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探索仍在深入推进,以智治带动共治,推动善治,让大城之治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