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医生开出两种“药方”:“治病”也“治穷”-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0/24 09:37:47
来源:重庆日报

一位乡村医生开出两种“药方”:“治病”也“治穷”

字体:

陈恒刚说,他既是离群众最近的干部,也是离群众最近的医生。记者 彭瑜 摄

  清晨,潼南区寿桥镇碉楼社区,陈恒刚的卫生室门可罗雀。这位曾经的“名医”,如今更多时候在接待村民咨询政策、调解矛盾、谋划产业。

  从医24年,他抽屉里存放了金额数万元的药费欠条;当村支书17年,他带领乡亲硬化道路、发展产业,让全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

  两种身份,一场跨越多年的选择,陈恒刚用行动诠释:治病救人是医者仁心,拔掉穷根才是更大的“药方”。

  从“挣钱行医”到“治病救人”:一本欠条背后的觉醒

  1981年,16岁的陈恒刚面临人生第一个重要选择:是接受党组织培养当村干部,还是跟随姨父学医?

  “我不当村干部。”少年心直口快,“行医挣钱些!”

  一本《中医学》全是繁体字,他硬是背了7个月;《中医方剂学》《中医脉学》不仅要记要背,还要学会望闻问切。3年后,他拿到乡村医生证书,先后在3个站点行医,口碑渐起。

  “那时请木工一天工钱1.2元,我月收入30多元。”陈恒刚回忆,“群众热情,不是端荷包蛋,就是张罗介绍对象。”行医20余年,他最高月入3000余元。而2007年时,村干部月薪仅170元。

  但真正让他对“行医”二字有更深理解的,不是收入,而是责任。

  村民向绍轩高血压脑出血,经他中医调理后重新站起,活到80多岁;余淑琼的丈夫凌晨两点肺气肿发作,他摸黑赶两公里山路救治;邹先诊老人弥留之际,他守到最后一刻……

  “人家是把生命交给你了。”陈恒刚说,“姨父当年教我,不管技术如何,首先要有医德。”行医越久,他越明白:守护生命健康,比挣钱重要得多。

  “穷病”得治:一本账本改变的人生轨迹

  在碉楼社区卫生室,陈恒刚拉开抽屉,取出一本泛黄的账本。密密麻麻的欠账记录,有的墨迹已淡,有的页角卷边。

  “粗略算算,还有好几万没收回。”他苦笑,“很多连去世了都没结清。”

  一页页翻过,有的是“欠了还、还了欠”的循环,有的是近几年才还清的陈年旧账。“熟人熟事的,总不能先收钱再看病吧?”这句话,他说得云淡风轻,却道出乡村医生的无奈与仁心。

  2007年底,57岁的老支书谭福昌找到他。“我晓得你有个账本。”老支书开门见山,“知道为啥欠这么多钱吗?”

  “穷呗。”

  “穷也是病,得治啊。”老支书感叹自己老了,有心无力,“你年轻,有文化,对全村知根知底,我希望你接下担子,把村里的穷根给治了。”

  这句话,让陈恒刚白天坐不住,夜里睡不着。行医24年,他的“大数据”比谁都准:全村哪家穷、哪家富,哪块田漏水、哪块地积雨,谁得什么病、家人在哪打工……他了如指掌。

  亲友劝他:“疯啦?40多岁的人了,当村干部工资少,还得罪人!”

  但最终,他选择了“出山”。“村民太穷,穷根不治难医病。”他说,“这次,我不能错过。”

  治穷根:从“赤脚医生”到“产业带头人”

  上任后,陈恒刚的卫生室渐渐“冷清”了——村民三天两头找不着他,只好去镇上的医院或诊所。他却说:“我可以少挣钱,群众要富起来。”

  第一把火,他从“老本行”烧起。深知长期饮用不干净的地表水有害健康,他争取到100口深水井项目,让村民喝上安全水。

  接着是修路。在他的带领下,到2018年全村硬化16公里水泥路,实施土地整治,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寿桥镇有养小龙虾的传统,但群众积极性不高。陈恒刚卷起裤腿,先搞5亩试验田。两年摸索、成功盈利后,村民纷纷跟进。

  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指点销路,带动200余户养殖700余亩,年产值达数百万元。

  2019年,他趁热打铁发展集体经济:小龙虾和稻虾米102亩、枳壳间作黄精70亩,吸收52户村民入股。

  截至目前,碉楼社区集体经济累计分红17.1万元,去年分红6.7万余元。钱包鼓起来的村民,陆续偿还了欠他的医药费。

  “尽管当了村支书,我依然是村民的家庭医生。”陈恒刚说,“社区发展、群众健康,我要两手抓。”

  这位离群众最近的干部,也是离群众最近的医生,用17年时光,完成了一场从“治病”到“治穷”的初心接力。

【纠错】 【责任编辑: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