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架无人机低空掠过,一粒粒青菜头种子如细雨般撒进平整的土地……近日,在“世界榨菜第一村”——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无人机直播让菜农们直叹“洋气”。
听说无人机播种比人工作业一亩地能省150元,菜农们纷纷围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询问:“人工砍菜太累,成本又高,什么时候也能用机器收啊?”
潘晓江回应:“快了,区里正在大力推进风脱水榨菜和鲜食榨菜的标准化生产,从选种到加工、销售,全部都要走标准化的路子。将来种得轻松,赚得更多!”
田埂上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专委会成产业新引擎
2024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3.84万亩,榨菜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3805元,总产值突破155亿元。
尤其让涪陵人自豪的,是当地独有“风脱水榨菜”技艺,经自然风干、传统工艺腌制,成就了鲜香脆嫩的独特口感。然而,这项传统技艺依赖天气的程度高,制作周期长、成本高。
还有涪陵“鲜食榨菜”——用新鲜青菜头经特定加工工艺及配方制作,每斤卖到20元。近几年,市场上涌现大量低价“鲜食榨菜”,严重冲击精品榨菜市场。
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熊铁骑坦言,过去涪陵榨菜多种植分散、产销衔接弱、产业链协同不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从种子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
涪陵区榨菜产业覆盖23个镇街、40余家企业、2000多个加工户和197家专业合作社。区供销合作社成立“榨菜产业专业委员会”,广泛吸纳重点企业、规模合作社、科研单位、服务组织和流通代表,集中力量突破共性技术难题、联合申报项目,把分散的环节串成链,以统一声音对外谈判,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保姆式服务”覆盖全程
在二渡村,大家总能看到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原主任范永红在田里忙碌的身影。虽然已经退休,他仍守在基地,手把手指导农户:选什么种子、地耕多深、沟开多宽、如何匀播……事无巨细。“标准化,第一步就要落在田里。”
涪陵区供销合作社依托完整组织体系和城乡服务网络,大力推进覆盖榨菜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或单环节托管,开展“保姆式服务”。
这种“你种菜、我服务”的模式,既缓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也提高了榨菜产量和品质稳定性。
如今,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已构建起以区为农服务中心为枢纽、镇街基层社为支点、各类农机和植保组织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牢牢稳住了榨菜产业的“第一车间”。
此外,为农服务中心还提供代办、代账、融资等服务,让他们更专注地开展标准化生产。
用标准守住“老味道”
让榨菜成为“涪陵名片”
9月15日,在涪陵区供销社会议室,榨菜专委会的成员单位再次齐聚,商讨推进“风脱水榨菜”和“鲜食榨菜”标准化工作。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涪陵就在全国率先推出榨菜生产标准。40多年来,榨菜产业历经手工作坊、商品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五个阶段,标准体系也在不断迭代。
从2022年起,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就联合相关部门、协会及老字号企业,共同制定《风脱水榨菜》《鲜食榨菜》行业标准,对原料、风干、腌制、加工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出细致规范。2024年,由涪陵推动制定的《榨菜(腌渍和压榨的蔬菜)——规格和测试方法》国际标准新提案获全票通过,正式立项。
目前,涪陵榨菜在种子、生产环节标准化率已超90%,半成品加工标准化率达80%,成品实现100%标准化。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正推动“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记者 彭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