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渝中区生态环境工作获得市级及以上各类荣誉25项,并入选2024年度‘中国美丽城市典范’,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10月28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渝中精彩一页”系列主题发布会,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江介绍美丽渝中建设成效。
“十四五”期间,渝中构建“一廊、两江、多节点、N脉络”全域生态空间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0平方公里,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2年实现正增长。盘活城市“金角银边”,“见缝插绿”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山水都市,擦亮“开往春天的列车”等生态名片,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深入开展19.1公里两江水岸线、鹅岭—虎头岩10.8公里山脊线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修复消落带74万平方米,完成坡坎崖修复治理40万平方米,持续扮靓天际线、山脊线、江岸线。
与此同时,渝中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建建筑绿色建筑占比100%,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比88.7%。在深入推进首批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方面,渝中绿色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获评第八届世界金融论坛年会“地方政府ESG创新奖”,是西部唯一获此奖项的地区。此外,渝中获评全市绿色低碳典型案例5个。
水域治理方面,渝中累计完成生态修复270万平方米,创新构建“四长联防”“1+7+N”等协同机制,三级河长累计巡河近7000人次,河长巡河率、问题整改率、“一河一策”完成率持续保持100%,多项行动与典型案例在全市推广。随着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黄胸鹀、蓝喉歌鸲、琵嘴鸭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首次现身渝中水域,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
数字化治理也在为美丽渝中建设赋能。渝中在全市率先试点施工噪声“远程喊停”“油烟e管”“低排放数字化监管工地”等特色智慧应用场景,搭建“数字重庆三级驾驶舱”架构,迭代升级“渝中智慧环保平台”,整合大气、水、声、环保督察等八大板块,实现重点指标“一网统管”,“生态景观”板块KPI指标子跑道覆盖率100%。同时推动市、区、街三级治理中心数据联动,用好“141”基层智治体系,实现生态问题“发现—交办—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