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綦江体育馆鸟瞰图

代家岗老旧片区旧貌换新颜

双龙社区食堂

綦江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垃圾分类主题口袋公园
綦河潺潺流淌,波光映照着这座城市品质跃升的坚定步伐。晨光下,道路宽阔通畅、房屋整洁亮丽,绿道串联山水,公共空间活力涌动,每一处景致仿佛都在诉说着片区焕新与精细管理的故事。
近年来,綦江区积极探索契合自身特质的品质提升路径,以系统思维重塑城市格局,聚焦“三河三路一沿线”发展主轴,把城市更新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城市内涵式提质。綦江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等多部门协同发力,精细化规划与系统化推进正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图景。
到2030年,綦江将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安全韧性、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市格局。一幅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多彩画卷正在綦江山水之间徐徐铺展。
全域谋划 绘制城市提质新蓝图
午后的阳光洒在綦齿社区七村新粉刷的米色外墙上,几位居民坐在崭新的休闲长椅上闲聊。楼下,曾经蛛网般的管线已全部规整入地,新划的停车位整齐有序,孩子们在平整的小区道路上嬉戏。这个拥有34栋老楼、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家属区,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逆生长”。
綦齿社区七村的焕新,正是綦江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最生动的注脚。面对这片逐步出现外墙脱落、屋顶漏水、停车难等“老年病”的老旧小区,简单修补早已难以为继。綦江区的破解之道,是跳出“小区改小区”的局限,将每一项改造置于全区“一盘棋”的顶层设计中统筹谋划,让城市更新成为系统工程,而非孤立修缮。
为此,綦江区立足城市特点,构建了“1+4+N”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以《綦江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统揽,编制完成《綦江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创新提出“一轴三区多廊”的空间结构:沿綦河打造城市更新主轴“一轴”,文商旅融合区、产城景融合区、产业智能与绿色化升级区构成“三区”,沿通惠河、沙溪河、孝子河等水系打造生态美丽宜居的“多廊”。
在实施层面,綦江区51平方公里更新范围,划分綦河两岸片区、九龙大道片区、桥河片区、三江街道片区等4个重点更新片区。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将更新对象细分为历史文化保护、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整治等5大类,实施29个重点项目。规划体系如同一幅精心描绘的城市蓝图,为每一寸土地的改造提供明确指引。
“这套体系为城市更新绘制了清晰的‘导航图’。”綦江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居民们也真切感受到变化:“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城市更新带来的新变化,生活便利又安心。”
数据最能说明成效:2024年,綦江区启动共同片区等城中村改造项目2个,改造面积达191万平方米;完成登瀛场等老旧小区改造14个,总面积117.7万平方米。城市肌理在规划引领下不断重塑,老旧小区焕发新生,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攀升。
创新思路 推动城市更新加速度
中午十二点,綦江区双龙社区食堂的窗口前已经飘出饭菜的香气。居民王大爷刷完餐卡,端着两荤一素的午餐坐到老邻居旁。“同样的饭菜,我们老人价比普通价便宜两块呢!”他笑呵呵地说。窗外,几位老人正沿着新修的缓坡步道散步,步道巧妙地连接着高低错落的楼栋,将社区食堂、养老公寓和活动中心连成一个整体。
这幅闲适的生活图景,在一年前还难以想象。作为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双龙社区面临着很多“问题”:房屋老化、设施滞后,最棘手的是,13米的天然高差将社区割裂成数个孤岛,让简单的回家路都变得困难。
面对难题,綦江区住房城乡建委另辟蹊径,充分挖掘社区消极绿化空间,拆除危房3栋、约3700平方米,腾挪出约55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项目团队创新山地设计手法,因势造坡,缓解区域内13米垂直落差,联通上下居住区便民生活圈。以新建社区服务用房、养老公寓、社区食堂、停车库等约2万平方米建筑体为支撑,打造集山地交通、公共配套、社区服务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体,让老旧社区重新焕发生机。
近年来,綦江区坚持实施软件硬件同步提升,将“15分钟生活圈”理念贯穿更新全过程,立足“小切口”做好“大服务”,在拆迁的土地上新建滨江公园、广场、文化纪念园等公园绿地;利用征收及划转的部分建筑,增设农贸超市、停车场、社区食堂、养老公寓等城市功能设施,通过打造社区综合服务体,细化一系列利民惠民举措,切实提升群众生活服务质效,彰显城市“烟火气”“人情味”。
创新,始终是推动城市更新的核心动力。綦江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目前已探索出多元路径:复合更新模式在下北街等项目中风生水起,通过“征收+保留+划转”组合拳,实现文化保护与功能提升的双赢;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产权调换“房票”结算模式,既消化存量商品房,又让群众享实惠;更具前瞻性的“运营前置”理念,确保每个更新项目从策划之初就谋划长远。綦江正在用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让“宜居之城”的愿景,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
精管善治 让城市管理更具温度
夜幕降临,綦江通惠街道浸水社区巷口灯光次第亮起。老人散步、孩童嬉戏,柔和的灯光映照着一张张笑脸。“多亏了‘綦管家’,帮我们装上了路灯,现在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居民张阿姨笑着说。
这一盏盏亮堂堂的灯光,点亮的不只是夜路,更照亮了綦江区城市治理进社区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綦江区城市管理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建为统领,创新构建“一核双驱四提升”工作体系,探索出一条兼具智慧与温度的基层治理新路。
据悉,綦江以“党建统领”为核心,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綦管家·齐心治”。区城市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带头下沉社区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36名党员干部常态化进驻38个社区、411个基础网格,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城市服务力。
“智慧治理”成为提升效能的重要引擎。依托区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推动治理从“人防”向“智防”转型。运管服平台实现实时派单、极速调度,案件按期处置率达99.9%,“小事不出社区、问题不过夜”成为常态。同时,当地深化“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执法力量常态下沉,形成“1分钟响应、1小时核实、快速处置反馈”的快反机制,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900余件,让“治理速度”成为群众感知最深的变化。
在机制推动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綦江新建小微停车场3座,推动59个停车场“错时共享”;整治人行道、车行道4.7万平方米,实施“点亮渝灯”行动,维修路灯2000余盏、线路1.3万米,让“脚下有路、头顶有光”成为现实。3个口袋公园、4个绿化提升项目陆续建成,垃圾分类、城市家具体检、化粪池清掏等精细化管理全面铺开,舒适宜居便利的城市日渐可感。
更可贵的是,綦江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通过“院坝会”“联席会”等议事机制,城市管理部门与居民代表面对面商议停车、绿化、保洁等事务;“城管开放日”“服务主题周”等活动让居民走进管理现场,从“为民做主”走向“与民共治”。
“城市治理不是冷冰冰的制度,而是有温度的服务。”綦江区城市管理局负责人说。如今,一座干净、整洁、有序、安全、智慧、韧性的美丽綦江,正从社区的每一盏灯光、每一条步道中焕发新生。
智慧赋能 打造城市治理样本
在綦江,城市治理的“智慧力量”正悄然生长。
今年7月11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綦江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将一处通信井盖破损案例派遣至处置单位后,仅用2小时便完成修复,消除了安全隐患。这件看似细微的案例处置,正是綦江以智慧赋能推动城市提质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綦江区城市管理局坚持科技赋能与精细管理双轮驱动,围绕“绣花式精细、法治贯穿、多元共治、智慧赋能”四个方向,持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织密责任网格、细化部件管理、强化执法温度,探索出一套有“綦江味”的城市治理样本。
智慧赋能,让治理更高效。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綦江区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打通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公众服务三大系统,形成数据采集、事件处置、指挥调度一体化的“智慧中枢”。桥梁、公园、照明设施、井盖等12类智能场景、652套物联网设备全天候“在线”,AI系统自动抓拍占道经营、垃圾堆放等问题,实现从“人找问题”到“数找问题”的转变。今年以来,平台立案超2万件,城市治理实现“极速响应、闭环处置”。
机制创新,让管理更精准。綦江以“智慧环卫一体化”为抓手,推动城市清洁从“扫干净”向“扫得精、扫得细”转变。通过整合保洁力量、引入自动清扫车和智能收运系统,实现作业机械化、调度数字化、监督全程化;建立环卫专业监督+属地责任+社会评价等为一体的监督机制,确保环卫体系高效运转。
与此同时,綦江还聚焦群众需求,深化垃圾分类全链条治理,推进“增绿添彩”行动等,让口袋公园、共享停车、智慧公厕等民生项目走进百姓生活。数字城管平台迭代升级,AI识别与“非现场执法”同步推进,数据共享体系初步形成,“一网统管”的城市运行格局正在加快成型。
从一台清扫车的智能升级,到一张治理网的全面贯通,再到一座口袋公园的精致呈现,綦江区正用“科技之笔”描绘“精治之城”。智慧赋能的城市,不只是更整洁有序,更让市民在有温度的服务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与安心。(贺娜 姚兰 图片由綦江区住房城乡建委、綦江区城管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