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1月3日电(易红 蒋劲)“最初上门时,老李把我们拦在门外,说不接受我们卫生院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没想到现在他不仅按时吃药,还主动帮我们动员邻居做筛查。”重庆市永川区临江镇卫生院医生张莉(化名)说。
初秋的清晨,张莉带着结核病防治宣传资料、外科口罩和痰盒等再次来到村民李先生的家里。
餐桌上,一份密切接触者健康监测记录显示,李先生的女儿“预防性治疗第4周,无不适”。李先生感慨:“多亏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不仅帮我们一家做了免费检查,还为两个孩子分别安排了抗结核治疗和预防性治疗,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这幕基层防控场景,正是重庆推进无结核单元行动、落实“健康中国2030”结核病防治战略的写照。
今年7月,李先生的儿子确诊为肺结核。“我们上门服务时,他躲在屋里不说话,家属也反复抱怨,怕邻居知道了抬不起头。”张莉回忆,按照永川区“无结核区县”试点的“一户一策”要求,镇政府与卫生院工作人员组成专班,再次上门宣传密切接触者免费筛查及必要性,以及同镇另一名患者规范治疗后康复的案例。“看到免费筛查政策,还有实实在在的康复例子,老李终于松了口。”
随后,李先生的儿子接受了卫生院提供的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同时,在政府、医疗机构及学校的协同配合下,李先生在校读书的女儿接受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这一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结核病在社区的传播风险和结核潜伏感染者的发病风险,体现了多部门联动在结核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
作为重庆市首批“无结核区县”试点,永川区自2024年5月起便出台密切接触者筛查专项工作方案,在全市要求基础上做“加法”。“密接者筛查除了开展症状问询和胸部影像学检查,额外增加结核感染检测,实现‘症状问诊 + 感染检测 + 胸部影像学检查’三重筛查。”永川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解释。
为减轻群众负担,永川区对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全免费筛查,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为2000余名密切接触者提供免费筛查服务。
“我们还建立了台账管理制度,每季度收集一次基层摸排数据,确保密接人员‘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永川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对于茶馆、麻将馆等患者常去的公共场所密接,基层医疗机构会先上门动员筛查,若遇不配合情况,再由当地政府介入协调。
作为低疫情地区,永川区的探索精准呼应了全市的分级防控策略。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区县科主治医师李建琼解释,全市按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将区县划分为高、中、低三档,在低疫情地区实施无结核单元行动,落实“三筛两管一动员”(即患者、耐药患者、结核感染者筛查,患者、感染者管理和全社会动员)。该行动实施以来,永川区加大结核病患者发现力度,累计主动发现患者103名,患者规范管理率、成功治疗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永川区的实践是重庆推进无结核单元行动的缩影。2024年10 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出台《重庆市结核病防治行动方案(2024—2035年)》,将无结核单元行动作为防治策略之一。目前全市已确定永川区、梁平区为区县试点,南岸区长生桥镇、九龙坡区渝州二社区为社区试点,南川中学等10所学校为校园试点,形成多层次试点矩阵。
作为重庆市无结核单元行动重要组成部分,无结核校园行动是筑牢全市结核病防控网的关键阵地。为此,重庆在校园防控主战场创新开展筛查能力提升工程,根据不同区域疫情情况实行分片指导,优化针对性培训模式,这一举措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从事结核病筛查工作的参培人员,筛查技术合格率高达92.2%,为校园结核病早发现、早干预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同时,深度融合 “百千万结核病防治志愿者” 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科普动员作用,打通校园结核病防控的“最后一米”。多策并举下,重庆校园结核病防控成效持续显现:目前全市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已呈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同比下降15.1%。
科技赋能让防控更精准高效。九龙坡区试点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依托市级影像云平台实现“基层拍片、区县阅片”远程协作。今年9月,重庆“结核病信息管理应用”上线,通过患者“一码一档”打破机构间信息壁垒……这些技术创新正有力推进无结核行动提质增效。
目前,重庆正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无结核单元覆盖范围。“无结核单元行动是探索终结结核病流行的有效途径,亦是实现无结核流行愿景的必经之路。”重庆市结核病防治所党总支书记范君说,重庆正总结试点经验,扩大无结核行动覆盖面,将持续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科技支撑,为逐步实现2035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目标贡献重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