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 石 强
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刘 力
四川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唐青阳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党委书记、重庆红岩干部学院院长 徐光煦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韩 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发展作出了宏阔擘画,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庆接下来该怎么干?
立根铸魂
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市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重庆社会科学院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大力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刘力表示,“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是从三个方面发力,即‘三个坚持’。”
“三个坚持”是:
坚持立根铸魂,在“两个结合”中厚植文化根脉。重庆社会科学院将始终牢记“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既守牢马克思主义“魂脉”,又激活中华文明“根脉”。一方面,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深化理论研究,比如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实践中,重庆社会科学院系统梳理红岩精神、抗战文化、三峡移民精神等重庆本土文化资源中的马克思主义元素,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与科学真理的内在契合性;另一方面,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庆协同创新基地、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等平台,切实将“理论+历史+现实”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重庆文化强市建设的实践动能。
坚持守正创新,用“数智赋能”激活理论传播新生态。重庆社会科学院将加快构建全流程严管体系,实行“政治关+学术关+传播关”三重审核,推动形成政治过硬、学术严谨、传播规范的社科成果产出链;面对AI时代浪潮,创新打造“理论+数字”传播矩阵,运用短视频、互动问答等形式,将“大道理”拆解为“微场景”,推动理论供给从标准化输出转向个性化适配,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叩开百姓心扉,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坚持润物无声,让“理论春风”吹进巴渝大地。着力培育社科研究“突击队”“轻骑兵”,让“沾泥土、带露珠”的调研成果,走进社区院坝、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开展“靶向式”宣讲,让理论从“文件”变成“对话”、从“会场”走向“现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徐光煦表示,作为传承红岩精神、传播红岩文化的主阵地,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将深入研究阐释红岩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关联,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筑牢思想之魂,深化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优化完善红岩精神研究中心运行机制;厚植文明之根,持续优化红岩文化旅游服务环境,将革命旧址融入城市空间,让红色文化成为重庆城市文明底色;强固数字之翼,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创新博物馆公共服务数字化实践,推进博物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唐青阳称,四川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川美)将进一步强化理论武装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统筹推进教育事业和文艺事业发展,加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引领,坚持做面向大众的学术、面向社会的研究、面向生活的艺术,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实践,聚力擦亮川美这张重庆文化“金名片”,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川美智慧和力量。
石强表示,市文化旅游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红岩精神,深化历史文化研究阐释,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文艺创作生产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强化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持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形成闭环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
“作为全市社科研究的主力军,重庆社会科学院将持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为重庆文化创新创造贡献社科智慧。”刘力表示。
具体举措包括:把成果转化作为落脚点,让研究走出“书斋”、服务实践;把学术影响力作为传播器,让重庆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把科研组织创新作为动力源,让社科研究跟上时代、跑在前头。
“‘命题里有家国、画笔里有使命、作品里有人民’,是我们坚定不变的信念与追求。”唐青阳称,川美将着力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校地协作与产学研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注重发挥艺科优势,用艺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创作带动教学,坚持推动重大题材主题创作,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中找创作题材,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找创作灵感,努力出作品、出人才。
徐光煦称,红岩文化中心将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红岩文化中心“33510改革措施”,提升3大育人板块、做优3大育人体系、用活5大育人平台、打造10大育人品牌,推进建设红岩思政育人示范基地;推动红岩IP创新,举办红岩思政剧本征集、文创产品大赛,挖掘旧址建筑与馆藏资源中的创意元素,打造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红岩文化符号;强化协同创新,与重庆大学等单位一起共同打造《红岩文库》、山地革命文物保护实验室等标志性成果,办好《红岩精神研究》学术刊物,形成“研究-转化-传播”创新闭环。
放大资源优势
加快打造文化强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我们将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系统推进高质量文旅经济、高水平文旅供给、高品质文旅体验、高效能文旅治理,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加快打造文化旅游强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文旅力量。”石强称。
具体举措包括:
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深化实施“1396”行动,持续做靓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等文旅名片,提升打造高品质景区度假区、世界内河游轮集群、红色旅游高地、遗产旅游胜地、世界温泉之都等旅游精品。实施串珠成链工程,重点打造“两江四岸·山水都市”“壮美长江·诗画三峡”等精品游线,创新培育“爆款”文旅产品,持续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文旅产业能级跃升。
推动文化惠民、艺术攀峰,让精神滋养浸润万家。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越来越多市民就近享受到阅读、演出、艺培、展览等公共服务,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渝字号”文艺精品,一体实施文学“讴歌”、美术“添彩”、舞台艺术“渝韵”、影视“扶垚”等“攀峰登顶”计划,统筹推进话剧、舞剧、川剧、美术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擦亮驻场旅游演艺品牌,选拔展演一批“小戏小品”、加快建设西部演艺之都。
此外,市文化旅游委还将推动文物保护、活化焕新,让巴渝文脉薪火永传;推动品牌宣传、市场治理,让“新韵重庆”走向世界。
徐光煦表示,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将在加强红岩革命文物系统保护、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建设运行、深化红岩精神研究阐释转化、构建红岩陈列展览展示体系、创新红岩文化宣传教育实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建成全国一流革命博物馆、全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全国一流红色旅游景区,力争形成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唐青阳表示,川美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注重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注重打造更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和传播好中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