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不再只是“生态孤岛” 解码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17 09:49: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自然保护区不再只是“生态孤岛” 解码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样本

字体:

  本报记者 柳昌林 郑世昌 王全超

  在人们的印象中,自然保护区是封闭、神秘的,保护工作无非就是“看护人”的角色。然而,记者近日在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发现,这里正以崖柏野外回归、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等一批特色科研项目为牵引,积极探索以保护区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路径,与周边村镇结成发展共同体,推动生物多样性从“被动守护”迈向“主动保护利用”,为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参考。

 不再只是“标本提供者”和“场地看护人”

  “以前,我们没有科研话语权,想深入推动保护工作,常常力不从心。”曾任雪宝山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现任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的杨泉表示,过去,一些科研项目与保护需求像是“两张皮”,经费和时间花了,但对解决一线实际问题,帮助不大。

  雪宝山保护区是我国特有珍稀植物——崖柏的主要分布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崖柏及其生境、典型的大巴山南坡森林生态系统、大面积的亚高山草甸(喀斯特亚高山湿地)等,保护对象在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价值。保护区的科研需求以基础性、长期性为主,如崖柏繁育、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等,往往需5—8年才见初步成效。然而,“外援”的研究人员往往更青睐“短平快”的课题,导致科研供给与现实需求出现错位。

  近年来,随着年轻科研力量的加入,保护区注重构建自主保护体系。通过引入无人机RTK高精测量、北斗高精定位等先进技术,保护区持续开展本底资源普查,为实施精准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我们不再只是‘标本提供者’和‘场地看护人’,而是聚焦科研与规模化繁育深度融合,打造自主科研平台和繁育基地。”杨泉说。

  起源于恐龙时代的崖柏一度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被称为“植物大熊猫”。近年来,保护区与多家科研团队合作,累计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填补诸多研究空白;成功解决人工育苗与扦插育苗生根率低等难题,实现大规模人工扩繁。截至目前,已累计繁育崖柏幼苗超300万株,野外回归超75万株。

  记者在雪宝山崖柏繁育基地4号试验棚看到,万余株来自不同母树、不同部位的扦插苗和实生苗被精细培育。“我们通过差异化控制水肥和环境,重点选育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生长快的品系。”杨泉介绍,未来还可实现特色品种培育,如材质优良的侧重于用材,树形优美的则用于园林观赏。

  杨泉介绍,保护区已建成国内首个崖柏种质资源与野生种群数据库,系统登记野生崖柏7900株,牵头编制《崖柏种苗繁育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迈出从技术实践者向行业规则制定者转变的关键一步。

  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说:“如今,我们以自身需求为主导,先明确目标路径,再开展合作,并确保保护区人员全程参与、全面掌握核心技术。”

  走出去,让珍稀物种真正“活”起来

  晨曦初染,在云南高黎贡山林家铺,首批迁居至此的百余株崖柏青翠针叶舒展,嫩绿新枝萌动。当薄雾轻轻拂过,这片高原山林,正以温柔的怀抱接住这些跨越时空的“绿色使者”。

  据介绍,这批崖柏存活率超过90%。

  “崖柏不是孤岛上的珍宝。”杨泉表示,“它应当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

  科学论证表明,崖柏属于常绿高大乔木,根系异常发达,对瘠薄、干燥、高寒的环境耐受度高,生态适应性强,其优异的防沙抗旱、保水固碳功能有利于我国西北黄河中上游干旱半干旱地区、川滇藏三江并流干热河谷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域的规模化造林和林分结构改造。

  在更辽阔的国土上,崖柏的生命故事正被持续书写:内蒙古大青山侧,它们与风沙共舞;山东长岛岸边,它们在咸涩海风中挺立;西藏昌都干热河谷间,它们直面极端环境的严酷考验……挖坑、培土、浇水、挂牌,一株株崖柏在南北迥异的土地上扎根安家,完成一场场生命的远征。

  “我们不仅要让崖柏活下去,更要让它们在不同生态中长得好。”杨泉说,积极挖掘珍稀物种潜在价值,才能让它们真正“活”起来。

  为实现这一目标,保护区探索出了一套清晰路径:一方面,通过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科学选址,开展迁地保护,为崖柏建立远离原生生境的“备份种群”,筑牢物种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推进崖柏适应性栽培,在黄河中上游、干热河谷、石漠化地区等多样环境中开展系统试验,辅以必要的人工辅助与驯化措施,推动崖柏从存活走向适应,从“安家”迈向“繁荣”,不断拓展其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

  如今,从西南秘境到遥远北疆,从高山峡谷到滨海岛礁,崖柏以平均85%以上的成活率,在全国17个省份的70多个试验基地,印证了迁地保护与适应性栽培的扎实成效。这场跨越千里的生命远征,不仅证明了崖柏卓越的环境适应性,也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区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树种选择。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邓洪平表示,崖柏已在西北干旱区、黄河中上游等地“安家落户”。下一步将继续拓展其在生态脆弱区的种植试验,让崖柏成为国土绿化与生态修复的“新锐力量”。

  保护区不能成为“生态孤岛”

  走进当地崖柏育苗大棚,几位村民正俯身于齐整的苗床间,给扦插苗调配营养土和观察长势。

  “以前砍树挣不到钱,还伤山林。现在当起了家门口的‘育苗管家’,收入有保障,日子也更踏实。”记者临走时,一旁的大娘热情地递来自家种的猕猴桃,果香清甜。她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她的孩子远在外地,她早把这片崖柏苗当自家孩子疼。”杨泉说。

  除了育苗管护,保护区的绿色发展理念正惠及更多周边社区。在这里,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悄然兴起。一条“以保护反哺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的道路,正越走越清晰。

  “保护区不应成为阻止村民接近的‘生态孤岛’。”杨泉表示,与周边村镇结成发展共同体,能更好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据介绍,雪宝山保护区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参与育苗管护、担任巡林员,发展生态旅游与林下经济,有效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渠道。目前,已带动500余名村民参与管护、育苗,周边农户劳务增收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15万元/年。

  曾经濒临灭绝的崖柏,经过20多年的接力保护,如今迎来“第二春”。这一古老树种不仅摆脱了生存危机,更展现出作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物种的巨大潜力。

  重庆市开州区林业局局长谭小波认为,将保护优势转化为品牌、经济与战略优势,摆脱“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是保护区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关键在于摆脱“等靠要”,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打造自我造血能力。

  据介绍,开州区即将实施《“崖柏保护利用”林权改革试点促产业融合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6—2030年)》。重庆市林业局指导开州区探索“群众出地+政府出苗+企业运营”和“村集体入股+农户务工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让保护成果惠及百姓。

  谭小波说:“让当地村民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成为‘金山银山’的真正受益者,他们就会自发地成为保护区坚定的守护者和建设者。”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郭泉水介绍,崖柏在材质特性和活性成分含量上均优于普通松柏,具备开发高端香料、药用和保健产品的巨大潜力。

  保护区已成功推出以崖柏精油、护发素等为代表的10余种生态产品,注册相关知识产权60余项,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开州区区长杨宏介绍,下一步将着力做实做强“生态产业链”,高标准建设崖柏重点实验室,深入研究其香用、医用价值,开发护肤品、药品等系列产品,打造崖柏文化IP,培育“崖柏+”新业态,全面打通“实验室—生产线—大市场”这一转化链条,让“点绿成金”的路子越走越宽,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从深山大川走向广袤国土,从物种保护迈向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雪宝山的探索证明,自然保护区完全可以打破封闭、走向开放,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创造可观的金山银山。

【纠错】 【责任编辑:陶玉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