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 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11/17 10:37:05
来源:长寿新闻网

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 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

字体:

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 (5)

  清晨7点,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万顷碧波的长寿湖之上,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湖岸边,上百根钓竿蜿蜒排开,钓友们正忙碌地调漂、挂饵、抛竿;湖中心,一艘艘小船载着钓友驶向远处的小岛,那里有更好的钓位;不远处,农家乐、民宿升起了袅袅炊烟,正在为一天的营业做准备……长寿湖的一天,在钓友和农家乐民宿老板们的忙碌中开启。

  对湖边居民而言,这些都是习以为常的场景。然而,在这看似平常的场景下,一个上亿元的绿色产业和新经济形态正在兴起。

  被誉为“西南明珠”的长寿湖,如何利用一根鱼竿“撬动”上亿元的产业?“鱼竿经济”的密码在哪里?

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 (2)

  一位难求,一竿一线带来的千万级产业

  长寿湖西岸,鱼线划破如镜的湖面,激起圈圈涟漪。陈明正专注地盯着橙色的浮漂,身旁的鱼护里游动着两条银光闪闪的翘嘴鱼,这是他几个小时耐心守候的成果。

  “我办了垂钓证,一年交800元,随时都能来这片‘天然钓场’。”这位来自重庆主城的工程师几乎每周都会开车来长寿湖垂钓,“这里鱼种多,环境好,开车1小时也觉得很值。”

  在长寿湖,像陈明这样持证的垂钓者累计已达5.6万人,每年到长寿湖垂钓人数超过8万人次。一根普通的鱼竿,却给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水域带来了一个千万级的绿色产业。

  “长寿湖是‘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形成的独特水域生态系统孕育了翘嘴、鳜鱼、鲶鱼等32种野生鱼类,是名副其实的‘天然钓场’。”长寿区浩湖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浩湖公司)总经理张超站在湖边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指着星罗棋布的钓位介绍道。窗外,10万亩水域在朝阳下波光粼粼,200多个大小岛屿点缀其间,宛如仙境。

  2011年,浩湖公司正式成立,长寿湖垂钓管理迈入专业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制定统一的垂钓规则、划定垂钓区域、规范垂钓行为等举措,有效解决了以往的管理难题。

  “没想到第一年就办了4000张垂钓证。”张超翻着手中的报表,数据显示来长寿湖钓鱼的人数逐年攀升,每到周末节假日,好的钓位更是一位难求,有的钓友天不亮就出发来占钓位。如今,全年办理钓鱼证的人数达3000人,销售垂钓次票达6万多张,休闲垂钓收入突破700万元,加上钓友们购买渔具、饵料和吃饭的费用,一年带动的直接消费超过一千万元,张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垂钓证不只是一张门票,更是一份服务承诺。”在张超看来,办证者不仅能在长寿湖钓场享受专业钓位,还能获得应急救援和保险服务。公司配备了100多名巡逻队员,专责提供应急救援与保险服务,让钓友安心、尽兴。

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 (1)

  休闲垂钓,带活周边农家乐200家

  “上边就是农家乐,带着家人来也可以耍一耍。”“湖边还有不少地方可以露营,小孩可以到水边玩玩。”记者在和陈明闲聊的时候,周围的钓友凑上来说道。

  湖岸边不远处,“望湖鱼庄”的老板娘周丽华正在接听预订房间的电话。她的农家乐坐落在湖边高地上,推窗见湖,满目苍翠。

  “客人最喜欢我们这里的自然环境。”周丽华说,很多钓友表示,就算钓不到鱼,来这里住两天也觉得值。

  10年前,周丽华还只是一名普通的渔家妇女。看到越来越多的钓友需要吃饭休息,她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现在有12个房间,每个房间都能看到湖景,周末至少要提前半个月预订。”周丽华说,她如今年收入超过30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随着垂钓客群的不断增长,湖岸的农家乐持续扩容升级。曾经零散分布的农家餐馆,如今已发展为集餐饮、住宿、垂钓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业态,成为承接垂钓客流、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服务品质也同步提升,从基础的餐饮住宿到定制化的垂钓套餐,再到采摘长寿柚、长寿湖血脐等本地特色的文旅组合产品,农家乐已成为展现长寿湖乡村风貌的“窗口”。

  “很多钓友都是全家一起来,白天钓鱼,晚上吃湖鱼宴,第二天还会去周边采摘。”周丽华的丈夫负责带领钓友找钓点,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家帮忙,“我们要让客人来了就不想走。”

  沿湖两岸,像“望湖鱼庄”这样的农家乐和民宿已有近200家,直接带动就业超5000人,每年给当地村民带来近8000万元的收入。这些遍布湖岸的农家乐,不仅见证了长寿湖从“养鱼卖鱼”到“以渔促旅”的转型,更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

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 (3)

一根鱼竿“撬动”亿级产业解锁长寿湖的“鱼竿经济”密码 (4)

  赛事IP,带动文旅消费升级

  金秋十月,中国长寿湖钓鱼大师赛在长寿湖渔文化村火热举行。60支队伍、近500名专业钓手和钓鱼爱好者齐聚长寿湖,挥竿竞逐,竿弯如弓,鱼跃水面。最终王越红、周贤平组合以150斤总渔获摘得桂冠,捧走2万元冠军奖金。

  “长寿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赛事选择这里的关键原因。”张超指着湖岸线自豪地介绍,“你看这长达7公里的天然钓台,水质清澈,水深适中,可以同时容纳2000名选手同场竞技。这是任何人工钓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

  自2020年起,浩湖公司开始举办垂钓大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比赛。随着赛事升级为国家级一类赛事,赛事IP如磁石般吸引全国钓友,让垂钓竞技成为引爆文旅市场的核心IP。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成为长寿湖产业发展的破局点。

  赛事期间同步举办的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达10万人次,拉动消费数百万元,让“垂钓竞技+休闲体验”的融合模式落地见效,实现了“以赛聚人、以人兴旅”的良性循环。借助赛事影响力,长寿湖这个“天然钓场”的知名度更是传遍了全国。

  从一张钓鱼证的规范管理到一场大赛的千万曝光,从一间农家乐的升级迭代到一次流量合作的实效转化,长寿湖以垂钓为媒,成功激活了生态、文化、旅游的多元价值。张超表示,浩湖公司将继续深耕休闲渔业产业,推动赛事IP化、服务标准化、体验多元化发展,让长寿湖这颗“西南明珠”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记者 李辉)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