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核心主题。
五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庆始终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实现总量突破与质量提升的同步跨越——
2021—2024年,重庆经济年均增长5.7%,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人均GDP突破10万元,经济发展站上新台阶;
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6991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8912亿元,“重庆制造”逐步迈向“重庆智造”“重庆创造”;
市级以上创新基地平台达到1297家、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
“十四五”以来,重庆外贸累计超过3.5万亿元,成为中西部地区综保区、西部内陆地区开放口岸最多的省市,阔步走向开放前沿;
……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五年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巴渝大地遍地开花,助力重庆开足马力、劈波斩浪驶入更宽广的新天地。
从修仪器仪表到研发抬头显示仪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1月14日早上9点,一辆卡车从重庆两江新区的利龙·国际产业园缓缓驶出,车厢里装载有400多套由重庆利龙中宝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龙中宝)生产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仪)。
“你别看这些装备小小的不起眼,它却是未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配套产品。”利龙中宝总经理刘德高告诉记者。
据介绍,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都是通过中控屏和仪表来显示行驶信息、导航地图等。驾驶人需要了解时,视线必须从路面移开,投向中控屏和仪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AR-HUD则可以将这些信息可视化,透过车窗玻璃投射在驾驶视线前方,提高驾驶安全性。
利龙中宝的母公司最初的业务不过是修理仪器仪表,其后以生产汽车拉锁、玻璃升降器、汽车仪表等产品为主。利龙中宝为何能生产如此高端的产品?
“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我们也看到了转型的机遇。”刘德高告诉记者,2017年,集团携手重庆邮电大学,孵化利龙中宝,选定抬头显示器、车门域控制器、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车身域控制器等新的产品线投入研发。
2023年底,利龙中宝正式启动智能工厂建设。2024年6月,随着智能工厂建成投用,AR-HUD等产品焕新上市,凭借臻美光学成像、无缝虚实融合、无缝虚实融合等技术优势,很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2025年,利龙中宝预计产值将达5000万元,一期开发完成后将实现产值1亿元目标。
【画外音】“十四五”以来,重庆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3万辆、是2020年的22.2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晶圆产能较2020年翻了一番,柔性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五,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智能工厂211个,国家级5G工厂34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居西部第一。
从普通钛合金到高洁净度钛合金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近日,重庆三航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航研究院)又传喜讯,通过新一轮增资扩股,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至1.3亿元。新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建产线,这意味着该企业有望成为全国唯一具备高洁净度钛合金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
什么是高洁净度钛合金?
“与高洁净度钛合金对应的是普通钛合金,后者早在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应用,是航天发动机机匣、壳体、热端部件等零部件的关键材料。”三航研究院副总经理刘川介绍,随着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高速发展,普通钛合金的耐高温性能已难以适应航空器新的服役环境。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就开启了以钛合金为代表的稀有金属高洁净度熔炼的技术攻关,技术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梯队。但要把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搬到生产线,却不容易。因为实验室不过是论“克”,生产线上却是“千克”甚至“吨”,如何保持微量元素成分的均匀性,是行业共性难题。
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
当年,重庆将空天信息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接连出台政策措施,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加速崛起。同年,两江新区携手西北工业大学落地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并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科研团队联合航空航天领域制造业企业在重庆组建三航研究院,正式开启高洁净度钛合金的产业化攻关。
此后,三航研究院投入资金搭建中试生产线,反复调试工艺参数。今年6月,高洁净度钛合金在性能和质量上终于达到产业化要求。
“三航研究院计划投入近亿元建设新生产线,并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刘川表示,未来,随着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以高洁净度钛合金为代表的耐高温金属材料市场规模或将高达百亿元。
【画外音】“十四五”以来,重庆加快培育空天信息等6大高成长未来产业、光子与量子技术等3大高潜力未来产业,打造了30个未来产业标志性产品,培育了21家未来产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软信产业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梯队,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32%提高至39.9%、居全国前列。
从29万箱到81万箱
开放之城阔步前行
11月14日15∶06,寿自兵驾驶的卡车载着集装箱,从果园港卡口驶出。他感叹道:“从申请进港到完成提箱,只花了12分钟,太快了!”
果园港于2014年开港。那时候,外面有卡车来港提货,需要船务公司开具提货单,司机拿着单据到港口办理受理计划,再到检查桥进行系统录入,最后才能进场提货。“顺利的话,1个小时能办完。如果遇到预存费用不足、机械维修等情况,等上一两天也有可能。”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信息部工作人员彭镭说。
2019年,果园港上线无纸化平台,将卡车预约进港、港内定位导航等功能无缝串联,集装箱进出口整体通关效率提升30%以上。但“十四五”时期,果园港集装箱吞吐量快速攀升。2019年,果园港集装箱吞吐量29万箱,到2024年已达到81万箱。
2023年,果园港联合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集装箱管理系统引入智能算法,根据集装箱属性、到港时间、场内资源等多维度数据,动态优化堆存位置,使翻箱率同比下降约20%,有效缩短了集装箱存取时间。“提货时间降低至20分钟左右。”彭镭说。
得益于智慧应用的不断加持,2025年,果园港成为长江上游首个拥有“四星级绿色港口”“四星级智慧港口”双四星的港口。
如今的果园港,有发往四川宜宾的锂矿石;有从新疆运来的煤炭;有沿长江逆流而上的玻璃基板;有等待通过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运往欧洲和东南亚的电子产品;还有中欧班列运回的原木,准备装船,顺着长江运往东部地区……
这里的年吞吐量超26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00万标箱,可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已成为西部地区联通全球的“中转站”。
【画外音】“十四五”以来,重庆聚焦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加速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居全国第一,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4个港口;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建成投用,成为中西部首个拥有4条跑道的机场;开通重庆港至宁波舟山港万吨级轮船江海直达航线,“千里轻舟”推动重庆航运迈入“公交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