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诺贝尔奖工作站在重庆市万州区建立,这是全市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也是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伦茨・克劳斯教授在中国的第一个工作站。从德国到重庆万州,克劳斯教授团队的阿秒光脉冲技术,在这里有了临床应用的全新可能。
全市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为何花落库区?这背后,是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人才与产业转型。自2022年首届“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重庆三峡人才节”举办以来,渝东北10区县共引进人才5万余名,科技研发投入59亿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92个。一段因人才而生的变革故事,正在三峡库区的山水间娓娓书写。
人才破局
从“零”到“一”的突破
今年第三届重庆三峡人才节举办期间,随着全市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的落地以及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一系列成果的发布,标志着库区人才工作的“朋友圈”已延伸至国际层面。
费伦茨・克劳斯为什么选择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这得益于对国家级青年人才印明柱的引进。”11月12日,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宋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不已。他说,人才最看重的是平台,其次是地域和待遇。医院作为辐射渝鄂川陕四省23个区县、承担2300万人口医疗任务的大型三甲医院,此前面临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全院仅有18名博士,没有国家级团队,导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寥寥,发展陷入瓶颈。
医院的困境曾是渝东北的缩影。“几年前,万州高校的大学生留万比例甚至不到10%。”万州区人力社保局局长雷传亮坦言,由于地处西部、远离主城,渝东北各区县曾普遍面临人才外流、高端科研平台匮乏、产业能级不高等多重挑战。
“只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才能破局。”医院党委书记张先祥深有体会。于是医院实打实推出“给平台、给团队、给政策”等举措;尤其在2020年成为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后,“双一流”高校平台成为引才的重要底气。
原在湖南工作、正值壮年的印明柱,也想有更大的空间施展拳脚。2022年,在与医院深入交流后,印明柱举家迁往万州,医院为其搭建肿瘤早期诊治、分子病理、转化医学研究等3个科研平台,组建起早期28人的科研团队。
不负众望,印明柱团队成果频出: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正刊发表学术成果,在全球首次构建最大规模的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牵头编写全球首部中线癌专家共识;1.1类原创性新药填补国产相关领域空白……更重要的是,以印明柱为“磁极”,医院形成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易小平教授、张明辉教授等多位学术大咖相继加盟。
正是团队全球独有的循环肿瘤细胞病理诊断体系与AI辅助诊断平台,吸引了克劳斯教授。诺贝尔奖工作站将通过物理与医学的跨界协同,推动癌症防控“关口前移”,克服现有筛查手段的局限,将早期检出率提高至新高度。
“医院的科研与诊疗水平开始真正比肩国际前沿,有的中线癌(一种发生在全身多部位原发的高侵袭性罕见肿瘤)患者从澳洲不远万里来求医。”宋洲介绍,目前医院已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库区细胞免疫基因治疗中心、区域罕见病与遗传病诊疗中心等。

开州三峡柑橘基地 (通讯员 崔家清 摄)
区域协同
共育引才的“三峡模式”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的转变不是个案。沃土盈润、水草丰饶,方能引凤筑巢、聚才兴邦。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西部内陆唯一拥有航空、水运“双口岸”的区县)的万州,以建设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为牵引,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经济辐射力和示范引领力,主动承担起构建区域共同体的责任。
为营造良好氛围,万州近年来积极实施“四万”工程(即“万有引力”引才机制、“万里鹏程”培养通道、“万马奔腾”创新载体、“万家灯火”服务生态),精准吸引各类人才,并通过实施“平湖人才”计划和建设高端平台等,为人才提供发展舞台和生活保障。2023年,为整体推动渝东北的发展,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委会办公室指导下,由万州区委、区政府牵头组织、渝东北10个区县共同参与,启动首届重庆三峡人才节,开创区域协同引才的新模式。
在前两届的基础上,今年第三届人才节活动期间,来自全国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及渝东北有关负责人等,走进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等,围绕生态农业转型、先进材料等进行实地调研,寻求合作意向,推动重点领域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这种模式有利于搭建高效务实的合作桥梁。”开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周贤文表示,三峡库区在柑橘、中药材等领域已形成国家级地域品牌,如国家三峡柑橘产业集群以万开云和忠县为基地建设,区县可共育品牌、共同推广;人才交流也打破区域壁垒,促进各区县在中药种植、特色林果、畜牧养殖等领域的互补和协同。
同心引才,资源共享。“渝东北10区县先后建成渝东北博士联盟、渝东北就业联盟、渝东北教共体、渝东北医共体等,并持续拓展与友邻省市、对口支援省市的人才协作。”万州区委组织部陈锦昊科长介绍,从举办首届三峡人才节起,就确立“一区主办、区域协办”的办会机制,共同推进渝东北片区“四链”融合发展,整体提升渝东北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能级。
第三届三峡人才节上,渝东北10区县再度“抱团”,统一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与“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提供人才项目27项,发布1056个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和30项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发榜金额超1.6亿元。
“聚木成林,万州更有区域优势,于是我们共同打造渝东北人才信息资源库,统一与知名高校签约,推动人才共育共用等。”云阳县经信委副主任何欣介绍,渝东北各区县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不同,如“万开云”板块万州聚焦先进制造和新能源,云阳打造先进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开州着力发展绿色工业和特色农业……互相补充且形成上下游产业链。2024年“万开云”GDP达2580.05亿元,占渝东北总量的51.6%,已成为区域核心增长极,人才协同让区域产业形成合力。
统计显示,自首届三峡人才节以来,渝东北10区县共引进人才5万余名,科技研发投入59亿元,实施科技成果转化292项,带动区域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8%。一条以人才协同驱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愈发清晰。

九龙万博氧化铝工厂。(通讯员 冉孟军 摄)
双向奔赴
“人才赋能”与“产业吸引”
“人才引进旨在以智慧火花点燃产业创新引擎,形成人才赋能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良性双向循环。”在万州区经信委主任魏卡看来,目前万州正大力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带动产业升级,已形成先进材料、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等重点产业,并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这对人才与产业的互动提出更高要求。
这样的案例不少。如依托三峡人才节搭建的优质平台,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去年成功引进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杨勇博士。该公司是全市首批链主企业,2024年销售收入3.5亿元,带动渝东北10多家配套产业,其中不乏千万级企业。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产品虽畅销海外,但仍有尖兵人才储备不足的压力。年富力强的杨勇曾是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自引进以来,杨勇带领团队主持开展多项技术创新工作,优化升级现有装备技术性能,推动实现近5000万元销售收入,联合团队一次性拿到3个国家项目……对推动国家、重庆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此外,还有金龙精密铜管集团通过“校聘企用”模式引进一名剑桥大学博士,显著提升欧洲及中东市场开拓和维护能力;投资超百亿元的九龙万博氧化铝工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发展的轻合金产业骨干企业,借助三峡人才节与深圳大学陈忠平教授团队达成合作,致力于解决氧化铝废渣赤泥综合利用这一世界难题。该项目通过将赤泥改性转化为道路材料,有望实现固废的大规模低成本应用,符合国家绿色循环发展的要求。
“没想到全国一次性建成的单体最大的氧化铝工厂在万州。”到万州参与三峡人才节的中南大学姜涛院士由衷感叹。据悉,本届三峡人才节共对接项目202个,其中包括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带来的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渝东北10区县纷纷出台政策,其中对青年人才有一系列的惠才清单,努力铺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道路。
“对人才‘八小时’内外的服务,万州区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如今已是重庆大学教授、博导,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副院长的印明柱表示,在万州工作、生活都很美好,所以团队也持续创造出不错的成绩。渝东北的青山绿水,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屏障,更是一道关乎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将地理空间的“洼地”转变为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高地”,三峡库区正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人才答卷。

